援鄂白衣战士为海外同胞“云问诊”


这不,在德华人女士所在的,就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援鄂国家医疗队医生张磊屹等8名医务人员发起的海外义诊微信

她走了一万余公里 只想确保防疫措施落实到位

在走廊上遇到陈燕燕的时候,她正着急赶往一线。犹记得大年初二,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纪委监委派驻第四纪检监察组副组长陈燕燕临危受命,奔赴一线。”  发生在2月27日的这一幕,诠释了陈燕燕在一线的重要使命——发现问题,调查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最新防疫措施能落实到位。

2020-03-26 09:56

“通用熊猫血”问世 无需匹配可应急输血

RhD阴性血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称呼——“熊猫血”。“对于血型为RhD阴性的人来讲,第一次接受RhD阳性的血液后会产生针对RhD抗原的抗体,到第二次输血时,抗体就会破坏RhD阳性的红细胞,产生可怕的后果。

2020-03-26 09:43

呼吸道纤毛运动障碍 有了新型诊断工具

纤毛是沿着呼吸道表面扫过粘液的细胞突起,其运动能力受损被称为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CD),往往由基因突变和结构缺陷导致。

2020-03-26 09:41

危及生命却找不到外因? 炎性肠病“元凶”藏在基因组里

炎性肠道疾病又称炎性肠病。莫玮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们的最新研究为炎性肠道疾病的成因提出了一个新的机制,为靶向治疗炎性肠道疾病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团队希望能够在这些方面找到突破口,一方面能够回答细胞死亡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另一方面为炎性肠炎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2020-03-26 09:40

把太空蔬菜种出“地球味”,是个技术活

近几年来,继航天育种之后,太空蔬菜种植逐渐成为空间科技发展和航天技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太空育种的本质是利用特殊的环境加速作物的自然突变频率,没有外来基因片段插入,不会造成食品安全隐患。

2020-03-26 09:39

油菜花不再只是黄色 科学家让它姹紫嫣红

在这之后,研究人员通过聚合育种方式,让三系之间互相授粉结合,从而逐步实现了彩色油菜花的杂种优势的稳定利用。截至目前,付东辉已经成功培育出桃红色、深紫色、深土黄色等38种颜色的油菜花,不过付东辉也对记者坦言不可能选育出黑色的油菜花。

2020-03-26 09:39

植物也“唠嗑”,听听它们都聊啥

遇到家族亲属,会亲切地打个招呼,还会协调关系避免“窝里斗”;遇到竞争对手,则迅速地发出威胁警告,并释放毒素抑制对方生长。其实除了释放化学物质外,研究者还发现,植物可以通过物理信号包括电信号、声波信号等进行交流。

2020-03-26 09:38

我科学家完成海湾紫扇贝基因组测序和组装

25日,记者从青岛农业大学获悉,该校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春德教授课题组与合作单位自主研发完成海湾扇贝两个亚种的基因组测序和组装。

2020-03-26 09:37

武汉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

“暂停”两个月后,江南江北同沐春光、迎春雨,武汉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为支持光谷企业开展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凡获得国家、省级防治新冠肺炎科技攻关专项应急立项的项目,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300万元补助。

2020-03-26 09:36

大气环流变化趋势或发生逆转

这个时间点恰与南极臭氧层从2000年左右开始恢复相重合,说明《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减少或是环流变化趋势停顿的原因。研究团队也指出,随着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尚不清楚大气环流变化趋势的停顿能否持续。

2020-03-26 09:35

疫情大考当前,呼唤数字世界的全球共治

3月24日,北京网络安全大会携手全球信息安全大会举办“全球首场网络安全行业万人云峰会”。郝叶力最后指出,全球化大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大考都在呼唤数字世界的全球共治。

2020-03-26 09:35

人以“菌”分 与生俱来?

对肠道细菌和健康关系的研究认为,怀孕期间母体肠道菌群可能对刺激胎儿免疫系统发育具有重要作用。鉴于此,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科学家皮特·维尔勒敏及其同事,对1064名孕妇进行了分析,并且每三个月对其产儿进行检查,直至孩子达到1岁。

2020-03-26 09:34

从群体免疫到集中隔离 欧洲艰难转身

3月23日,在意大利博洛尼亚一家医院的分诊帐篷里,医务人员采集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生物检测样本。由此可见,法国未开展大规模检测与口罩等物资紧缺,以及对新冠肺炎疫情存在认知误差密切相关。

2020-03-26 09:33

科技部:到二〇二五年布建若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25日,科技部网站公布《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根据功能定位、建设目标、重点任务等不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为综合类和领域类进行布局建设。

2020-03-26 09:32

专家:传染病防控关口需前移

早期预警需赋能基层  牛俊奇介绍,SARS疫情后,我国加强了新发传染病防控工作,并提升了新发传染病病原体早期识别、疫苗快速研发、疾病预警和诊治能力。

2020-03-26 09:31

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完成测试

记者25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测试工作近日已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计划于4月下旬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飞船和运载火箭研制团队全面落实上级和集团公司有关疫情防控的各项要求,确保各项任务计划有序推进。

2020-03-26 09:30

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手段 抑癌蛋白失活突变或促肿瘤发生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生命学院张华凤课题组、高平课题组联合军事医学科学院段小涛课题组的研究发现驱动了肿瘤发生的表观遗传调控新机制,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代谢》期刊上。

2020-03-25 09:51

黑素瘤发病率快速增长 我科学家提出诊疗新思路

皮肤黑素瘤,一种因黑色素细胞异常增殖而导致的恶性肿瘤,可独立发生于皮肤、黏膜及葡萄膜,侵袭力强、易转移、易复发。但研究发现,该免疫疗法总体响应率不足40%,探究导致PD-1免疫逃逸分子机制、开发筛选免疫治疗高效策略、提高患者应答率的新治疗方法迫在眉睫。

2020-03-25 09:50

加速运走脂肪 这种蛋白能帮肝脏“减肥”

研究人员证实,PNPLA7蛋白缺失后,小鼠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分泌受到显著抑制,导致肝脏脂质堆积,并降低血脂水平。更有意义的是,在肝脏细胞中过表达“加速器”蛋白后,能够明显促进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分泌,减轻肝细胞脂肪积累。

2020-03-25 09:50

AI又当医生了,这次是通过血液识别癌症

与以往不同的是,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科学家,通过训练人工智能从血液中鉴定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不仅可以识别出癌症,还能对不同类型的癌症做出区分。于是,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科学家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分析血液中来自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可以根据其特征模式来识别体内的肿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