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余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復制品回歸故裡:原大原色原樣


9月2日,“‘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復制展”在甘肅敦煌國際會展中心展出。展出作品均為莫高窟

原標題:280余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復制品回歸故裡:原大原色原樣

9月2日,“‘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復制展”在甘肅敦煌國際會展中心展出。展出作品均為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現流散海外文物的復制品,包括東晉十六國到北宋的絹畫、紙本畫、印刷品、經卷等。

這些原作收藏於大英博物館、英國國家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等海外收藏機構。

此次展覽共復制展出280余件,讓流散海外的敦煌精品文物回歸家鄉,以原大、原色、原樣亮相敦煌,吸引大批“敦煌迷”一睹為快。

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莫高窟道士王圓箓在16窟甬道發現了震驚中外的敦煌藏經洞(即后來的17窟),諸多珍寶重見天日,洞內藏有公元4至11世紀初的文獻、絹畫、紙畫、法器等各類文物,共計五萬余件,所涉領域之廣、學科之博、信息量之大,令人嘆為觀止,被稱為20世紀中國四大考古發現之一。

這給敦煌帶來了盛譽,同時也帶來了無盡的劫難。盜寶者紛至沓來,使藏經洞的諸多珍寶流散海外,至今難以聚首。

甘肅紀錄片導演、該展覽負責人秦川介紹說,“被外界譽為‘藏經洞’的莫高窟第17窟出土的5萬卷遺書大多飄零海外。100多年來,中國學者都不得不漂洋過海,去國外博物館研究本國國寶,無法一覽敦煌遺書的全貌。”

拍攝一部摸清敦煌文物寶庫家底紀錄片的念頭油然而生。秦川介紹說,海外流散敦煌遺書主要分布於英國、法國、俄羅斯、日本、印度等12個國家。該紀錄片將分赴40多家博物館、圖書館進行拉網式採訪拍攝,厘清流散敦煌文物的家底,展示各國收藏機構保護、研究敦煌文物的現狀,專訪海內外研究人員,講述百年敦煌故事。

在拍攝的過程中,秦川發現,“可以為敦煌海外流散文物建一個展覽館”,拍攝搜集整理各國圖文視頻資料,讓海內外觀眾在一館內看盡天下敦煌寶藏。

2018年1月,“‘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復制展”應運而生,布展一年多來,該展受邀在全國各地展出,掀起一股新的“敦煌熱”。

本次展覽將持續展出至9月5日。“這個展覽將成為我們與先輩跨越時空對話的平台。”秦川說,通過展覽的形式,讓海內外藝術愛好者能在“家門口”欣賞到流散海外的敦煌精品文物,讓民眾更加了解和熟悉敦煌藝術,不斷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丁思)

(責編:劉婧婷、赫英海)

人民日報客戶端下載手機人民網人民視頻客戶端下載人民智雲領導留言板客戶端下載

 

推薦閱讀

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見証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邀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大家,分享其求藝之路的藝術探索與思想感悟。
【詳細】
文藝星青年|漢語盤點2018|明星讀經典,為你做海報

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見証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邀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大家,分享其求藝之路的藝術探索與思想感悟。 【詳細】

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
人民網文化頻道與“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媒體團一同實地走訪六大書院,深入挖掘書院文化中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探討書院參與地方及國家文化建設的作用、貢獻,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詳細】
文藝星青年|漢語盤點2018|明星讀經典,為你做海報

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 人民網文化頻道與“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媒體團一同實地走訪六大書院,深入挖掘書院文化中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探討書院參與地方及國家文化建設的作用、貢獻,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詳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