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6日早间或影响股价重要财经资讯一览


美就业惨淡加息预期大降意味着什么 今年引发全球资本市场动荡的因素里,可能没有哪项比美国加息预期的影响更大。美联储言论转“鹰”推高的加息预期,又被惨淡的5月非农就业数

美就业惨淡加息预期大降意味着什么

今年引发全球资本市场动荡的因素里,可能没有哪项比美国加息预期的影响更大。美联储言论转“鹰”推高的加息预期,又被惨淡的5月非农就业数据浇灭。美元、日元、人民币、黄金以及股市等相关市场,此前形成的走势预期,又要迎来一次反转吗?如果下一次加息时间确实推迟,那对市场意味着什么?

每个月月初美国相关部门都会公布上个月的经济数据,但市场对5月份的经济数据格外敏感,因为这是在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6月14日~15日)之前的最后一个重要数据,此前美联储主席和其他官员的鹰派言论已经让6月份加息预期大为提升,而这是美国自去年底启动加息以来的第二次加息,第一次可视作“试探”,第二次加息如若落地,则意味着加息通道基本确定,后续继续加息的时间表则更为规律,不会引发过多的市场波动。

同上一次美联储发表鹰派言论之时相比,5月非农数据公布之后,市场对6月份的加息预期几乎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这一次到底有多意外?

从数据上看,美国5月季调后非农就业人口新增3.8万,市场普遍预期为16万,去年美联储第一次加息以来,每个月的新增非农就业人数大多在20万以上,而这次的数据则创下2010年9月以来的最低纪录,当时为5.2万。自然,这显示出美国经济基本面依旧疲弱,加息时机未到。

但数据的超预期并不表明事实的超预期。其实,此前的加息预期就是一场美联储的言论倾向和虚弱的经济数据之间的拉锯战。这些数据尽管部分看似“漂亮”,但更像是披着华丽的外衣。比如,失业率降低,但那主要是因为参与劳动的人口减少;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制造业PMI反弹,但其中的新订单指数却在萎缩。从这个角度看,美联储推迟加息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随着加息概率大降,此前的利空一转身变成利好。5月超预期非农数据公布当日,美元指数跌破95,人民币和黄金随之走强,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涨440点,黄金价格重上1240美元。按当前形势来看,人民币贬值和资本外流的压力都将有所缓解,有助于中国股市和其他资本市场重拾涨势。同理,其他非美国家市场也会受益于这一逻辑。

但是,既然近期市场对美联储加息预期在如此短时间内形成反转,就不能排除触发下一次反转的因素也会在短时间内到来。而且,从全球经济复苏前景来看,目前相对于非美国家而言,美国的货币政策空间确实更大。如果这一次加息推迟,无疑意味着全球流动性的暂时稳定,其意义更应当理解为暂时的喘息时间和恢复经济以及推行改革等任务的机会,而不应该是更长周期里市场走势的反转。

警惕金融创新名义下非法私募产品

对于部分私募以金融创新名义,变相突破合规底线的情况,投资者需有所区分,切忌超出风险承受能力。

来自上海证监局的消息显示,“XX宝”为互联网金融平台,其主要模式为“收益权转让”服务,客户可在平台上受让基础产品收益权,其中基金资产类别包括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资产管理计划、有限合伙型及契约型私募基金等。具体模式为,由J公司全资控股的SPV公司(以下简称Y公司),作为合格投资者,先行购买相关私募产品,然后,由Y公司将其持有的私募产品收益权分拆后,通过“XX宝”转让给注册用户,私募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在转让后均由受让方承担。

上海证监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该案是私募基金领域以金融创新名义,变相突破合规底线的典型案例,通过创设收益权转让业务,试图突破合格投资者的相关标准。该平台不仅违规转让私募基金等私募产品份额,向非合格投资者开展私募业务,私募产品被转让给远低于100万元投资门槛的个人投资者,而且其单只私募基金投资者人数超过法定上限,监管部门发现平台存量私募产品中,有130多只产品的投资者人数超过200人。

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P2P网贷、众筹等业务创新层出不穷,多家互联网金融平台推出的收益权转让类业务引起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主要是由于理财产品市场存在空档;借助“收益权拆分转让”概念,以金融创新名义规避法律监管。

上述负责人表示,投资者应警惕披着“金融创新”外衣的违规资金募集。一些公司利用新型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的外衣包装私募基金业务,将收益权拆分转让给大量不合格投资者,投资者在通过互联网平台购买金融产品时,应仔细阅读相关产品介绍,了解买的是谁的产品、到底与谁签约、资金划到何处及具体投向等。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咨询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或监管部门。

同时,投资者在投资时要切忌超出风险承受能力。《私募办法》明确规定,投资者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个人投资者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少于50万元。该投资门槛是出于保护投资者的考虑,建议投资者在投资之前,充分了解产品的风险属性和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量力而行。并应定期学习私募知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业务不断创新,投资者在参与私募基金等风险较高的金额投资业务时,也要持续学习相关知识,比如浏览监管部门或基金业协会网站、阅读报刊杂志。认真辨别,切勿被所谓的新形式、高收益蒙骗,切记“你看中的是别人的收益,别人惦记的却是你的本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