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多轮驱动 破解社会“养老难”


再次,各级政府需担当起责任,从高度重视民生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

  近年来,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已逐渐进入养老期,此时,第一代独生子女刚刚迈过而立之年,肩膀上开始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不能陪在父母身边已成为常态,这样的现实使独生子女父母注定要经历漫长的“空巢”生活。

  “空巢”现象折射出了公共养老服务的缺位。不可否认,家庭是养老主体和老年人养老的基本保障,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全社会正面临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的问题,因此,应多轮驱动,破解社会“养老难”.

  首先,养老护理涉及传统观念、家庭情感、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 就此,与其让老年人的生活全部依靠家庭和亲情维系,不如建立和完善公共养老服务,改变群众“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和养老传统。

  其次,加强立法工作,应把对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上升为一项基本国策或国家发展规划,明确界定养老产业种类,界定养老产业发展原则,细化政府部门在养老产业领域所应起到的作用,完善相关医疗和人才配套制度,健全监管机制等,从法律层面予以保障。

  再次,各级政府需担当起责任,从高度重视民生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加大养老的公益性投入,完善社区养老设施配套建设,强化社区公共养老服务,建立“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政府性服务的覆盖面,让更多独居老人得到及时照应和帮助,为空巢老人排忧解难。制订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团体、慈善机构、民营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或投资养老服务业,在土地供给、建设运营补贴、人员培训、风险分担等方面提供更多有效支持,注重激发社会活力,让民办民营养老机构成为养老机构发展主体,解决养老之困。

  最后,积极推进“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整合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搭建养老、保健、医疗全方位的立体式“医养结合”服务平台,解决老年人和医养结合机构的后顾之忧。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推行志愿服务制度,鼓励到社区从事公益活动,到养老机构照顾老人等,开展精神慰藉、精神关爱和志愿活动,营造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环境,让我们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原标题:应多轮驱动 破解社会“养老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