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刊介绍苏俄电子战史 远在日俄战争时期就已使用


俄罗斯《军工信使》周刊发表俄军退役上校、俄罗斯总参谋部军事学院无线电电子战教研室原高级教师米哈伊尔·柳宾

中国网6月21日讯 俄罗斯《军工信使》周刊发表俄军退役上校、俄罗斯总参谋部军事学院无线电电子战教研室原高级教师米哈伊尔·柳宾的文章,简要介绍了苏联与俄罗斯无线电电子战的历史。

无线电电子战是为了需要破坏敌人军队的无线电通信而出现的。在日俄战争(1904年到1905年)期间,作为一种无线电对抗措施,俄罗斯舰队的水兵于1904年4月15日在世界上首次使用了故意的无线电干扰,在日本海军分舰队炮击中国东北旅顺港内停泊场时严重干扰了敌人炮火校正舰的无线电通信。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俄罗斯武装力量把这一天定为无线电电子战专家日。

上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

在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无线电干扰会偶尔使用, 而其目标只是用于指挥军队的无线电通信设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作为部队和武器指挥系统的技术基础,在广泛使用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同时,也广泛使用了其它无线电电子设备,尤其是雷达,它在国外和苏联空军进行的作战行动中成为无线电电子战的首要目标。这就是为什么需要适当研究无线电电子战的发展历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德国防空系统的雷达站进行无线电电子干扰,美国和英国的轰炸机从1943年7月开始实施大规模的被动(使用金属半波偶极子反射器)和主动(利用专门的无线电发射机)干扰行动。同时,为了干扰敌人的空中目标搜索雷达、战斗机瞄准雷达和高射炮目标指示雷达,盟军约10%的轰炸机被改装为干扰机,执行保护己方主要攻击力量编队的任务。此外,为了使每架飞机能够自我保护,飞机还装备了被动和主动干扰设备,用于干扰敌人的防空武器指挥无线电电子设备,也就是高射炮的瞄准雷达和战斗机的机载雷达。据国外的专家们估计,有干扰掩护的轰炸机与没有干扰掩护的轰炸机相比,其损失减少了约二分之一。

苏联空军为了干扰敌人的防空系统雷达,从1943年8月开始使用被动干扰措施。每个远程航空兵轰炸团拨出2至3架飞机,在被掩护飞机的前面,机组人员每隔10秒钟抛撒一包含有200个长25至30厘米的纸金属条的干扰物,以干扰敌人的防空部队与武器指挥雷达。为了确定飞机进入雷达探测范围的时间,使用了СОЛ-3型和СОЛ-3А型机载雷达探测器。由于及时使用干扰措施,结合采用反高射和反歼击机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飞机的损失,提高了远程航空兵的攻击效果。

卫国战争结束以后,苏联的多家国防企业(主要是中央无线电技术科学研究所、新西伯利亚市的航空仪器研究所以及萨马拉市的“屏蔽”研究所等)研制并于50年代初为本国空军装备了更先进的被动干扰设备,其中包括用玻璃纤维制作的ДОС-113型、ДОС-50型和ДОС-15型偶极子反射器,用于编队保护的АСО-16型、АСО-28型和АПП-22型偶极子反射器自动抛射装置,用于单机保护的АСО-2Б型和АСО-2И型偶极子反射器自动抛射装置。由高级设计师阿布拉莫夫、博尔德列夫、济尼切夫和科佩洛夫领导的集体研制了机载无线电电子干扰设备中最重要的、用于飞机编队保护的ПР-1型、СПС-1型和СПС-2型主动干扰站以及多种全波段复合干扰站,由设计师沃尔科夫、马若罗夫、斯皮里多诺夫和富尔索夫领导的专家小组研制了用于单机保护的多种主动干扰自动站。

在50年代前半期,苏联的前线航空兵、远程航空兵和军事运输航空兵的一系列飞机成为研制装备无线电电子干扰设备的无线电电子战飞机的基础。那一时期开始在干扰机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无线电电子战部队与分队(远程航空兵:1个使用图-16型轰炸机的独立航空团,3个远程航空兵军团每个军团有1个独立无线电电子战大队,每个轰炸机团有1个装备图-16型轰炸机和图-22型轰炸机的干扰大队;前线航空兵的7个军团每个军团有1个无线电电子战大队,每个轰炸机团拥有由4至8架伊尔-28型轰炸机组成的干扰机分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