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马红军”传奇
马崇德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
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决策咨询处副处长郑萍与马崇德聊起当年长征的往事。
2016年5月29日,距离马崇德百岁生日还有7个月。
80多年前,马老是一名红军战士。虽然年届百岁,但是他精神矍铄,耳聪目明。
“当年在湖南湘江打仗,我左腿被枪打伤。”回想起自己从广西乐业棒屯老家“救母入伍”,到加入红军湖南征战的历史,马老回忆说,他受伤后继续长征,最后在贵州黄平屯上被当地苗族同胞所救,从此居住在黄平的一个苗寨里。
作为目前黔东南唯一健在的老红军,马崇德的传奇经历,曾在2010年改编成电影《马红军》。电影的片名,就是当地的苗族同胞赠与他的最高荣誉,也是对他长征生涯最大的褒奖。
①【明年】满百岁高龄
初夏的雨水,给拄着拐杖准备出门散步的马崇德添了一丝烦恼,一直以来,他想去飞云大峡谷旁祭扫红军坟的愿望再一次落空。
“不下雨的时候,他会到寨上四处走走。”37岁的马小明是马崇德的小儿子。哥哥外出打工,姐姐外嫁,他就负责老人的生活起居。
马崇德,1917年1月1日出生,现住黄平县黄瓢乡屯上村,是黔东南唯一健在的红军。“我们黄平县曾经查找到5名红军,‘马红军’是现在唯一健在的老红军了。”说起红军在黄平县留下的故事,黄平县史志办主任潘世仁介绍,“马红军”是当地人对马崇德的尊称,是当地苗族同胞给他的最高荣誉。
马崇德并不是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我老家是广西乐业县。当年我打仗受伤后,掉队在黄平后就在黄平安家了。”虽然马老已近百岁高龄,但耳聪目明,聊起天来,还能回忆一些往事。
马小明介绍,父亲今年已经99岁了,与84岁的母亲比起来,身体要好不少,现在母亲除有点驼背外,耳朵也不太好使了。
②【14岁】被抓壮丁入伍
“我属蛇,被国民党抓壮丁时才14岁。”马崇德说,到他17岁负伤掉队,他先后在江西、湖南和贵州等地多次参战,其中重大的战役就有两次。
根据广西乐业县党史办1987年的调查报告,马崇德原是乐业县逻沙乡黄龙村棒屯人,家里有多个兄弟姐妹,马崇德最小。“他原名叫马海,书名叫马成祥。”
1931年,马崇德刚满14岁,乐业县逻沙乡的保长杨光录带人,要抓他去当兵。马崇德不愿意去,就逃到亲戚家。最后保长就把马崇德的母亲抓到乡公所关押。
马崇德知道后,就独自去了乡公所把母亲换了回来。就这样,马崇德被乡警捆绑去当兵。到了白色专区靖县,马崇德给家里写信,说他所在的队伍要北上抗日。
一年后,到了江西南昌,马崇德分别给妹妹马冬和大姐马彩荣写了信。“当兵后广西那边能找到他的信息就这么多,后来他就失去联系了,广西那边的亲人也不知道他的死活。”
③【负伤】苗族同胞救红军
1934年12月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路过黄平县,在黄平县城东门外的小河与国民党的守城部队杜肇华部打得十分激烈。
从1932年到1934年,马崇德经历过两次大战。“一次是在南昌,一次是在湖南。”马崇德回忆,他在南昌时是国民党士兵,被红军俘虏后,经过深思熟虑,加入了红军。
1934年11月27日,湘江战役爆发。红军长征出发后遭遇了最艰苦的一仗。“我就是在过湘江时负的伤,左脚靠近脚腕处中枪。”马崇德断断续续地回忆,这场持续到当年12月1日的战役,牺牲了不少战友。
负伤后,由于受到客观条件限制,马崇德没有经过太多治疗,就跟随部队继续进入贵州。
1934年12月22日前后,部队抵达凯里附近。因为要过河,马崇德就与战友们用十几股又大又粗的麻绳,搭成“麻绳桥”,方便大家渡河。
“战友们大多有伤在身。”在马崇德早年的回忆中,冰冷的河水让他左脚上的伤口溃烂加重。因此他与10多名负伤的战友掉队,最后互相搀扶着走过了岩门司、谷陇等地,最后翻过黄飘大坳时,中间遭遇国民党部队和土匪的多次夹击,其他战友都牺牲了,只剩下马崇德一人。
“最后遇到了救命恩人,是他让我大难不死。”马崇德说,当时实在走不动了,就倒在了凤凰山附近的一块田里。迷迷糊糊的看到有人过来,但是他又不会说苗语。这位苗族同胞看到他后,比划着讲了几句话,就急匆匆地离开了,后来又带来另一位苗族青年,两人合力把他背走。“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我遇到了救命恩人。后来我知道了他的名字,叫沈光健。”
④【生根】“三共产”成了自卫队长
马崇德醒来时,已躺在苗寨沈光健家的床上,身上也换成了干净的新衣服,腿上的伤口也用草药包了起来。招待他的第一顿饭,就是鸡肉粥。“那个时候,鸡肉粥是很难得的饭菜,是沈光健一家专门煮给我养伤的。”
事后马崇德才知道,沈光健是一名裁缝。当时他从黄飘大寨回蒙加,恰巧遇到马崇德,便叫了上同村的沈政,一起把马崇德背回家。“国民政府的保长,听说我是红军,又要抓我去顶名额当兵。”马崇德回忆,这时沈光健就把他背到寨边的土地庙里藏起来,等风声过后,就把他送到亲戚家养伤。
一个月后,马崇德的脚伤好了,他本打算北上追赶部队,但是周边没人知道红军的去向。不得已,他就在蒙加一带留下来,给周边的地主干活过日子。期间,国民党几次追捕过他,但在沈光健的帮助下,他先后辗转黄平周边的谷陇、加巴和旁海等地,跟沈光健学做衣服。
和黄平等地的群众混熟后,他慢慢地学会苗语。和青年人聊天时,他就讲一些红军在江西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动员大家也像江西一样成立苏维埃政府。因为在家里排行老三,因此大家都叫他“三共产”。
1935年,在当地另外一名军人沈光烈的合力下,黄飘乡苏维埃政府和黄飘农民自卫队秘密成立了。年长的沈光烈为苏维埃的主席,马崇德是自卫队队长。
新中国成立后,马崇德很少讲起自己的从军故事,周边的人一直都惦记着他的红军身份。“当时黄飘乡的干部听说他是红军后,让他回政府参加工作。”马崇德说,因为他不识字,而且也摆脱了苦日子,所以就谢绝到政府工作,最后政府分了一些田土给他,土改时还分到了大瓦房,并介绍他与当地的苗族姑娘王玉珍认识。
1955年,38岁的马崇德与王玉珍结婚。两人后来生了3个孩子。
1986年,黄平县党史办成立,查清身份后的马崇德,才在当地政府的陪同下回到乐业县老家,找到了当时还健在的亲人。
⑤【传奇】“马红军”上银幕
现在99岁的马崇德不抽烟不喝酒,生活规律。“我的爱好是打字牌,但是现在没人跟我打了。”马崇德说,他差不多就是一个地道的苗家人,苗语汉语都会说。马崇德告诉记者,他视所有的苗族同胞为恩人。
“马老年轻时,哪家有重活、累活,他就主动去帮忙。”60岁的村支书黄光文说,马崇德还经常用苗语为乡亲们讲红军的故事。“我家的救命恩人沈光健29年前去世了。现在我们这些小辈亲如兄弟。”马小明告诉记者。
“1987年,党史、民政部门经核查,认定了马崇德的身份为失散红军。”黄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洪波告诉记者。2010年左右,潘洪波创作了以马崇德为原型的20万字的电影剧本《马红军》后,贵州籍导演陶明喜改拍成了同名电影,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
记者在1905电影网上看到,这部电影仅在这家网站上就播放了8万多次,评论多达1116条。
从长征中孤身一人落难黄平,到红军长征胜利迎来80周年之际,马崇德也将在7个月后,迎来自己的百岁生日。 (李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