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街头艺人理宁:因音乐与江门相遇,我很幸运


春节,从年初一到年初五晚上,在中天新地广场入口总有一阵悠扬的小提琴声传来,缓缓流动的音符如泣如诉,让人

春节,从年初一到年初五晚上,在中天新地广场入口总有一阵悠扬的小提琴声传来,缓缓流动的音符如泣如诉,让人沉醉其中……小提琴的演奏者叫理宁,一名街头艺人,今年64岁,来自广西桂林。

春节,从年初一到年初五晚上,在中天新地广场入口总有一阵悠扬的小提琴声传来,缓缓流动的音符如泣如诉,让人沉醉其中……

小提琴的演奏者叫理宁,一名街头艺人,今年64岁,来自广西桂林。2015年他来到了江门,并爱上了江门这个舞台。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张华炽

与小提琴相遇,与音乐相知

1969年,理宁15岁。那是他第一次见到小提琴,也是第一次听到从小提琴中流淌出来的音乐,他像失了魂一样,“能让我摸一下吗?”从此,他和小提琴再不能分开。他带着小提琴去插队、下矿坑、进钢厂,琴声伴着他的人生跌宕起伏。

理宁的第一把琴是父母省吃俭用大半年后给他买的,理宁回忆起当时买琴的情况:“我去到乐器行,拿起一把把小提琴仔细端详,喜欢得不得了。”在销售员诧异的目光下,刚接触小提琴的理宁拉了一首好听的《北风吹》。

理宁说,只要他能哼出来的歌曲就基本能拉出来。应该说,他拉小提琴的天分,与远在外地的父亲留在家里的一把二胡有关,“虽然不喜欢二胡,但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也会偶尔摆弄一下,所以对于基本的乐理知识,在接触小提琴前也基本掌握了。”理宁说道。

2008年的国庆节那天,理宁在家乡广西桂林市开始他第一次街头音乐表演的生涯。第一晚,热心的听众朋友们给予他32.5元钱的支持。“原本出来拉琴,是为了解决生计,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现在看来,这琴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这些年来无数人听懂了他的琴,无数人在他琴声中流泪,也让他无数次感动落泪。琴声使他们灵魂相通,互相温暖。

曾有人想聘请他作为自己或孩子的小提琴教师,理宁婉拒了。他告诉记者,他的小提琴是自学的,和在音乐学院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区别,他自觉还不能担此大任,需要继续努力才行。

只要有人欣赏,就是最大的幸福

在理宁的小提琴声中,常有人陶醉其中,或闭眼倾听,或感动落泪,或轻抚节奏,常常可以见到,在理宁表演的前方,自觉地围绕了一群观众,安静地欣赏。一曲奏罢,有人在理宁琴盒里放下面额不等的钱,然后期待下一曲的开场。

作为一个街头音乐人,曾有人笑理宁是“卖音乐的”“卖唱的”。一开始理宁还粗着脖子辩驳几句,但现在理宁却释怀了,“欣赏你的、懂你的肯定会接受你,而不懂你的,你把嘴皮子说烂了也没用。只要有人欣赏我的音乐,就是最大的幸福。”

他和记者分享了这么一个故事:在他成为街头音乐人不久的时候,常有一个流浪人士在倾听,一开始离得远远的,后来慢慢靠近。有一天,那位流浪人士在他的琴盒上放下几块钱。理宁心里不安,刚想拒绝,谁知那位流浪人士却抢先说:“您的音乐让我感触很深,也成为了我夜晚最好的伴侣。如果你不接受,就是看不起我。”

“那位流浪人士平时靠捡废品为生,那几块钱可能就是他的全部所有,但他愿意为我的音乐给了我所有,我真的很感动。”

说到为何来江门,理宁简单地总结两个字:“缘分”。“2015年,有一次我在深圳中心书城广场表演,遇到了江门的朋友,他邀请我到江门街头进行表演,然后在2015年5月22日,我在江门拉响了第一首曲子。”理宁说。

据了解,那次是我市启动的“街头艺术工程”中“带着才艺游江门”的一项活动,拟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体验江门独有的侨乡文化,并丰富群众的艺术文化生活。因此,理宁与江门这个城市相遇,与江门市民在音乐声中相知。

“现在想起来觉得自己很幸运。带着我的音乐来到了江门,通过这个平台,向江门的群众展示自己的才艺。在这里有很多江门的朋友喜欢我的琴声,因为音乐,我和江门听众,和江门这个地方,结下了不解之缘。”理宁说。

在与记者的微信沟通中,他笑称,很快,他将在江门街头再次与大家相遇。

中国财经新闻网

李雷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