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文艺术学科交流平台 复旦人文智慧课堂论坛在沪举行


东方网-东方新闻-社会新闻-打造人文艺术学科交流平台 复旦人文智慧课堂论坛在沪举行-

    复旦人文智慧课堂论坛现场。

    东方网记者曹磊、通讯员孙宵1月6日报道:近日,以“化蝶·悟道”为主题的“复旦人文智慧课堂”论坛在上海举行。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嘉宾、复旦学友四百余人出席。

    本次论坛通过“庄周梦蝶”“梁祝化蝶”两个典故,串联起国学经典与传统文化,从《庄子·齐物论》、到昆剧《蝴蝶梦》,再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特邀著名文化学者郑培凯教授、昆曲大师计镇华先生、著名作曲家陈钢先生分享心得,用哲学与艺术,赋予内心突破的力量。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袁新书记在致辞中指出,此次论坛将哲学、思想、艺术相结合,以人类的情感为串联,用思想来反思,用艺术来呈现,以哲学来升华。“发乎于情,止乎于礼”,十五载春秋,“复旦人文智慧课堂”将继续努力,让爱得到延展,让智慧得到传播。

    85岁的著名作曲家陈钢先生现场弹奏《梁祝·化蝶》,并分享创作心得,解读艺术与人生。在有限的生命里,音符写就的人生是无限的。陈钢先生对于当初创作成名曲《梁祝》的整个过程记忆犹新。“谁都没见过梁山伯与祝英台。可是,我们写的不仅仅是中国古代梁祝的爱情传说,更是在书写心中的爱情。”在陈钢先生的回忆中,《梁祝》的每一步好像是偶然又是必然,背后是纯真时代少年的“蝴蝶梦”,是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共同体。

    “国宝级”昆曲艺术大师、有“昆坛第一老生”美誉的计镇华先生以“《蝴蝶梦》里的庄周”为题,分享了其对昆曲艺术、先贤圣哲的理解。演过无数历史风云人物的计镇华先生,指出传统戏曲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要由模仿发展到创造。以《蝴蝶梦》里的庄周为例,将传统文本中丑化的、糟粕的内容去除,重新构建符合时代审美、立体的人物,是需要创新的。

    据了解,“复旦人文智慧课堂”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支持下,创立于2005年,以复旦大学知名教授为师资主体,同时邀请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的一流人文艺术学科教授学者进驻课堂,打造高品质的学习交流平台。迄今为止,“复旦人文智慧课堂”已经发展成为沪上乃至全国极具规模且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继续教育品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