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快

成都理工大学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发〔2017〕8号)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川委发〔2017〕38号)精神,以学校“双一流”建设为指引,以“五高”为目标,立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着力推动学校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师资队伍:截至2018年,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管理科学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外国语学院、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体育学院等8个文科学院,在编在岗的人文社科专任教师655人,占学校教师总数的35%。其中具有硕、博士及以上学历的为523人,占人文社科专任教师总数的80%;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为272人,占人文社科专任教师总数的41.5%。在学校人文社科专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8人,四川省先进工作者1人,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天府菁英1人,四川省优秀教师2人。

团队建设:目前学校拥有各类人文社科教学与科研团队24个,其中,“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2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1个,“四川省教育厅科研创新团队”2个,校级教学科研团队19个。

学科分布:目前学校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等一级学科5个,拥有企业管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传播学、旅游管理、科学技术哲学等二级学科5个。博士一级学科在研学生24人,学硕一级学科在研学生256人,学硕二级学科在研学生243人,专业硕士在研人数232人。学校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

平台建设:学校目前拥有四川矿产资源研究中心、国家公园研究中心(扩展)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拥有“资源与环境经济普及基地”等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校级重点研究基地7个。拥有四川省新型智库“自然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研究智库”1个。其中自然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研究智库和四川矿产资源研究中心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自然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研究智库还被评为中国智库索引(CTTI)高校百强智库。

科学研究:2011年以来,我校共获批立项国家级项目4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6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项,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33项,其中年度项目24项,各类专项9项;省级项目148项,经费423.1万元。

科研成果及获奖:截至2018年,我校共发表SSCI期刊论文14篇,CSSCI检索论文614篇,出版专著147部,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9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6项;获批社会应用5项。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获得快速发展,目前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发展潜力及努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引;四川省委《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川委发[2017]38号),构成推动四川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四川篇章;新时代、新理念、新问题的理论研究,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巨大现实需求;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和世界“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加快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虽然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起步晚、底子薄,人才瓶颈和学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还十分突出,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学校也将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着力点,着力推动学校在“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水平成果产出与应用、高级别成果获奖、高级别科研平台、高水平人才培养”五个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