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阿摩司·奥兹逝世。这个一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且在很多人眼里,已经可以和诸多诺奖得主齐肩的以色列作家,将他的生命定格在这一天。
在他离世五个月后的2019年6月,他的女儿来访中国。在北京,同一间社科院外文所的会议室,分享她和父亲一起合著的新书《犹太人与词语》。那一天的情景,到年底仍能温馨忆起:同一张长条桌,一圈座椅,左上角的位置奥兹曾经坐过两次,那次是他女儿范妮亚坐在那。旁边从来不会缺的角色是钟志清,奥兹作品的中国译者。此外还有来自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的几位翻译家老友。看他们彼此交流,忆奥兹的种种,那种令人欣羡的友谊,宛如时间酿制成的甜酒,芬芳迷醉,让在场每一人都陶然。
阿摩司·奥兹(1939年5月至2018年12月)
这是只有这位以色列作家才能带来的气场。诚然,这间有过多场中外文学交流的会议室,数年来也曾坐过无数海外作家,很多也都有着世界性的声誉,作品影响深远。但唯有奥兹,以及和奥兹有关的场域,才有如此老友重逢般的亲切与熟悉。言谈无芥蒂,交流无障碍。就此,每位媒体人,也都不会感觉,围绕着他,有什么问题是禁区。因为他曾经也在这里被问过无数问题,超出文学范畴的也有,他的回应坦诚、真挚,有世界视野,有人类关怀,还富于情感——他让大家觉得,文学可以跨越很多障碍,让不同语言读者的心,靠得这么近。
而有译者钟志清在旁,交流更让人放心。不会担心中间有些东西被转译或误译,正像她译出的奥兹中译本,不觉得中间还有变换了语言的痕迹。好的译笔就是这样妥帖,天衣无缝一般,句子连着句子,人物牵出人物,故事情感都有血有肉,不自觉你就会被代入其间。从此以色列就变成陌生中的熟悉,那些漂浮于犹太历史中的名词与事件,也因他的文字而变得轮廓清晰。
更重要的是他让人体认:所谓“爱与黑暗的故事”,其实不尽是以色列人的故事,也不只是犹太这个民族的故事,而是整个人类,都是在这爱与黑暗的交织缠斗中走到的今天。
不能问到奥兹的问题,就直接来问钟志清吧。我当年也曾这样做,并且很快,得到作家本人的反馈。这让人更加相信好的作家与好的翻译家之间的无隔——他们相互成全,并以文字建立终生的友谊。这友谊,在奥兹离世后仍在延续,对象换作奥兹女儿。
范妮亚真有乃父之风,她围绕着书的演讲,既睿智风趣又深情款款。一个历史学家的学术视野,通过这本书的合作,终于和小说家的故事接壤,词语在书中做了一叶小舟的双桨,深深地探进犹太人的历史长河当中。桨所划开的水面,波纹荡开,水草与石头映现其间,它们得以被双重的目光审视、讨论与辨析。都是微小之物,但在这对父女看来,同样具有犹太人意义上的词语之意,因为他们深信:“每一种文化都在其成员身上打上视觉、音乐和行为标志的烙印,犹太人也不例外。文化词汇表可以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手势,熟悉的气味和品味。在大流散期间犹太人建造房之时,有责任留下一块石头或一小块墙壁不粉刷,以纪念圣殿被毁。这一习惯把裸露的石头变成一个词语,把房屋变成一本书。只要它立在那里,就在讲述一个故事。”
词语是故事大厦中最微小的石头,词语在这里,也是一个民族最小的思维单元。它们连缀成篇、累积成历史长河中一系列的文本:文学的、历史的、考古的、宗教的……珍贵又在于,这里没有一种文本可以覆盖另一种,也认为不应该覆盖。现代的文本接续在古代文本之后,错综相映,照见的是一个民族心灵的面影。
望向词语,就是望向犹太人历史的深处,最内层的精神结构。一个民族,怎样保存属于自己的历史性证明?怎样处理昔日的历史伤痛——这关系到记忆与遗忘的取舍;小小的个体,怎样面对世俗与信仰的矛盾,又怎样看待流逝了的时间以及未来的时间?答案都包含在词语中间,诉说着一个民族延续千年,流散而又聚合的秘密。
这些秘密,只与犹太人有关吗?不,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也有启迪。如果我们也像他们那样,将整个世界看成一个文本。在这个彼此相连而因此更加动荡的世界上,他们深信:“如果你站在两棵相互偎依的棕榈树下,而那一天没有狂风大作,你就可以拦截它们之间传递的信息。”
我们需要这样体认,这就是心怀世界、忧思深广的小说家奥兹,所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
这宝贵的遗产,曾经早都嵌在他的小说当中。因为有了《犹太人与词语》,那些文本又得以被再次激活。不妨还可以回头再读下他的小说,比如寓言体短篇《忽至森林深处》,里面有这么一句:“敢于深入果园,意味着你可以提出并思考更艰深的问题,仔细探讨秘密智慧,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需承担失去生命或精神的风险。”
两个文本对照着读,恍然会觉得,著《犹太人与词语》之书的这一对父女,就是探进那深林,冒险解开一个村庄古老秘密的两个人。
这也意味着,要想面向未来,我们必须从过去丛林的深处穿过。那被夺走的、被湮灭的记忆,需要我们以不断的面对、讨论甚至争辩来激活,以此化为我们前行的动力。
“应该有个字既包括想起又包括忘记。”这是文明深远、有历史重负的民族不断要面对的命题,这是一份重重的遗嘱,需要我们不时打开并小心藏起。(孙小宁)
[ 责编:邱晓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