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石柱蝶变新生 匠艺小镇焕发新颜


新大街整齐有序、美丽乡村建设有声有色、金银器老街古韵十足……8月2日,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办通报2019年度全

新大街整齐有序、美丽乡村建设有声有色、金银器老街古韵十足……8月2日,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办通报2019年度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考核验收结果,永康市石柱镇通过验收,并被评为2019年度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交出了一张美丽又亮眼的成绩单。除了集镇范围,塘里村、云溪村、殿下村……大美乡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头,不仅与石柱镇“一轴五街、一廊三入口”的整治空间总体布局相呼应,还做到了村村有特色、村村有文化、村村有归属。如今,“人文石柱·匠艺小镇”规模初显,小镇已然焕发新颜,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功能品质大幅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而在这张成绩单的背后,是石柱镇全体党员干部4个月无休息,日夜坚守的付出。今年以来,石柱镇开展了以谋划服务项目提升、和美乡村巩固提升、集镇环境提升攻坚、 “爱我石柱”感召力提升、干部执行力提升的“五大行动”,并明确目标,以“不达目的不收兵”的勇气和担当,深入实施环境卫生、城镇秩序、乡容镇貌“三大提升”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从攻坚重大工程项目、美丽乡村打造到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人文居住环境整体提升,这一群激情有活力、担当有责任的伙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这片土地上洒下青春与汗水。

一条老街的变迁

“先有老街,后有石柱。”这句石柱当地老人经常说的话,印证了石柱人关于石柱老街的记忆与情怀。

邻飞鹅山,跨大迪溪,曾经的石柱老街店铺林立,为商贸繁华之地,因经营金银器成为远近闻名的金银器一条街,上世纪90年代曾繁荣一时。每逢农历二、七,街上十分热闹。现上街原貌大部分已毁,下街原貌基本保留。随着石柱镇老街改造的持续推进,这条承载着周边百姓记忆的老街迎来了新生。

走进石柱老街,原本坑坑洼洼的路面已铺了青石板,密密麻麻又杂乱的电线也被“收拾”整齐。在这里,斑驳的石墙是岁月留下的印记,一块石板便是一代人记忆中的一段时光。石板路古朴整洁,两侧立面修葺一新,街角处砌上花斗、种上绿植,一步一景,处处是景,已然成为附近居民的休闲场所。

“这条老街,我走了七八年,以前走在街上只顾赶路,现在老街变得清爽又整洁,成了我路上的风景。”村民王秀丽住在距离老街500米的住宅区,老街是她每天出门的必经之路,以前的路又窄又难走,街两侧的房子也有些破旧。现在老街改造如火如荼进行中,在原有的基础上修旧如旧,不仅提升了村容村貌,在这古色古香的氛围中散散步、唠唠嗑,还留住了百姓对老街的记忆。

老街的记忆是什么?是金银器。

500米长的老街上,林林总总开了二十几家金银器店,不少店铺在这条街上扎根了几十年。“丁丁当当”的敲打声吸引了不少行人的注意,在老街上的晓罗金店内,店主陈晓罗正在赶制几个客户定制的金手镯。“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近30年,我没有离开过老街。”陈晓罗说,从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到现在两个门面的大店,他见证着老街的变迁,与老街同呼吸,共成长。

一群伙伴的梦想

如果说人居环境的改善是石柱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美丽乐章,那么,这群有血肉、有担当,斗志昂扬的“伙伴”就是美丽乐章的创造者。

我们不妨将镜头拉回干群合力攻坚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时期,只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攻坚队队员们正在集市上疏散人群,以保证群众安全和正常施工。

每逢农历二、七,是石柱村集市,赶集人和施工单位难免会拥堵在施工现场。如何既保证顺利施工又确保民众安全?如何既加快进度又不妨碍商铺营业?石柱镇领导干部“对症下药”,抽调全镇35周岁以下年轻干部成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攻坚队,并采用分段施工的方法,开挖一段,封闭一段,在集市的时候对施工区域进行封闭作业,设置警戒线,安排镇村干部进行引导,确保施工安全。

“哪里有困难,哪里要攻坚,我们年轻干部就往哪里冲。”石柱镇副镇长、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攻坚队队长杨斌说,小城镇整治验收结果令人满意,但整治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重点工程攻坚、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中心工作的推进下,每个年轻干部通过身体力行,学到了不少“真本事”,这不仅凝聚了人心还锻炼了队伍。

几年前,金银器展示馆所在地因发生火灾导致整幢老房烧毁,由于邻里以种种原因反对重建,老房一直处于无人居住状态,杂物堆积,影响镇容村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攻坚队借着老街改造的契机,多次与村干部走访老房户主,缓和邻里关系,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将老房修缮完成并租给村集体用于建设金银器展示馆,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融入文化底蕴,还重现了生机,留住了记忆。

一批乡村的振兴

“现在我们田畈林自然村的污水管网工程已接近完工,只要将污水管接入剩下几户村民家中就可以了。”昨天,在永东村坐班的村干部林兴瑞激动地说。

永东村田畈林自然村是石柱镇集镇以外唯一没有实施污水管网工程的村,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这成了田畈林村民最期盼解决的民生大事。

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原先的俞泽、磨山、泉湖、田畈林4个村组成了新村——永东村。新村成立后,田畈林自然村的污水管网建设工程立即被提上了日程。“新村成立后,变化很大,尤其是干部坐班值班制度,让村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永东村党建联络员俞文景说。

林兴瑞是永东村第一批坐班值班干部中的一员,除了他,还有王东德、吕周奎、陆增产,4人分别来自合并前的4个自然村,他们有几个共同的特征——都是村里的老干部,有威信、有说服力,深受村民信赖。

2月12日以来,王东德等4名值班干部每天在办公大楼帮助村民解决问题。“能当场办的立即办,不能当场办的要说明原因并承诺办理时限,力争在最短时间内给予解决。”陆增产说。

“新村合并后,干部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展现了新村班子新风貌,团结、带领全村群众,共谋发展。”成功打通东永高速连接线梗阻,啃下多年的“硬骨头”;发动党员捐款,启动了多年未修的横桥塘到磨山自然村间的道路;未来4个村将通过环村道路连成一片,让融合更深一步。8月12日,永东村田畈林自然村和泉湖自然村启动了“十有十无”村创建,随后立即对村内的乱堆乱放进行清理、挖机进场施工,一个大美乡村即将呈现。

发生在永东村的振兴故事还在书写,历史遗留难题正在一个个被攻破,这是石柱镇24个行政村的一个缩影。由原来的下寮、俞溪头合并成立的俞溪头新村也迸发出强大活力;由原来的溪寨、塘里、阳龙、筻里、华川组成的塘里新村党员干部,在红色党建的引领下,个个热情似火,干劲十足……一幅大美人文画卷正在石柱徐徐展开。

后记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战役打响以来,“做什么?怎么做?”成了最现实的挑战。这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斗,石柱镇从一开始就咬定目标,以“白+黑”“5+2”的工作状态奋勇攻坚,成立攻坚小组,精锐出战。创新“党建+”模式,镇村干部、党员代表全员下沉形成工作网格,“一周一通报,一月一排名”,营造各村、各网格之间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通过“建”“实”“整”“注”“管”五字要求,深入实施环境卫生、城镇秩序、乡容镇貌“三大提升”工程,极大改善了集镇环境面貌。确定了“一轴五街、一廊三入口”的整治空间总体布局,从生态、文化、商贸、生活四点发展形态出发,将石柱镇形象定位为“人文石柱·匠艺小镇”。

在创建过程中,石柱镇深入挖掘老街的历史沿革和文化沉淀,将老街打金打银的文化元素运用到小城镇整治中,真正实现从“外在美”到“内在美”的有效延伸,让群众忆得起乡愁,让游客记得住特色。石柱镇还将结合“四个平台”建设,提高管理智慧化水平;以“四无四净”为目标,完善市场化运作模式;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层层压实责任,构建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成功创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是石柱小城镇建设的一个逗号,这项事业没有句号。”石柱镇党委书记卢宇煜表示,石柱镇将以“整治永远在路上”的态度,不断深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成果,改善居民生活着力点,打造独具特色的活力、人文、宜居型城郊小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