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园省”贵州,天朗气清、山水瑰丽、人文多彩。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时指出,贵州是“公园省”,要“丰富旅游生态和文化内涵,把旅游业做大做强”。
贵州,全域潮涌,旅游持续“井喷”。
国家旅游局日前公布:2017年,贵州省旅游接待人次、外省入黔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7.44亿人次、3.27亿人次、7116.81亿元,分别增长40%、31.17%、41.6%,50余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业受益增收脱贫。
上下一心下好“旅游棋”
贵州全域皆山,一山一景,处处是公园,处处是风景;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构成贵州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
从2006年开始,贵州每年举办一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打造一个旅游品牌、助推一方发展,促使全省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崛起,旅游业占全省GDP的比重达9.5%以上,旅游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大众旅游时代到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提出,为贵州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贵州省明确提出,打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新形象,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注重全景式规划、全季节体验、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加快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把旅游业培育壮大成为新的重要支柱产业。
全域旅游怎么抓?贵州省决策层给出了答案:高位推动,全省一盘棋。
全域旅游,处处风景,时时宜游,正在深刻改变外界对贵州旅游的印象。“以前只听闻北方滑雪盛名,没想到贵州竟然也有滑雪场!”在广州举行的2017年贵州冬季度假旅游营销推介会上,广东省旅游局局长曾颖如惊叹。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铜仁梵净山。
全景打造全域目的地
2017年6月,来自美国的中美、意大利的杨力以及罗马尼亚的伟华在贵州玩得不亦乐乎。他们说,“贵州清爽的空气让人适爽,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处处是景,值得慢享慢游。”这是贵州在全域旅游建设中着力“全景打造、全省皆是游”的最好佐证。
炎炎夏日,贵州很“爽”。凭借纬度、高度、湿度、温度、负氧离子浓度、风度“六度”造就的优越气候条件,依托空气清爽、气候凉爽、人民豪爽“三爽”资本,全力打好避暑旅游牌。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惬意地享受贵州天然“大空调”、生态“大氧吧”。
隆隆冬日,贵州旅游依旧“火热”。高水平“温泉之省”建设全面启动,剑河温泉、石阡温泉、息烽温泉等一批传统温泉项目加快提质升级。
近年来,贵州依托独特的山地旅游资源,以“旅游+”为载体,推动多产业融合发展,促使新产品、新业态、新供给层出不穷。推动旅游与大生态、大健康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旅游+”绽放无限活力。
服务是旅游的生命线,2017年,贵州启动“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和“多彩贵州满意旅游痛客行”活动,以100万元奖金广邀游客(尤其是省外赴黔游客)变“痛客”,揭贵州旅游短板、不足,助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世界自然遗产地黔南荔波小七孔。
旅游扶贫驾致富快车助乡村振兴
吃过早饭,家住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者相镇纳孔村的余家祥前往自家的“布依之家”农家乐,为营业做准备。2017年,纳孔村被认定为新一批15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之一。
2015年12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成立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这是贵州省首个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核心区以贞丰境内的双乳峰、三岔河和北盘江大峡谷为中心,共20平方公里,涉及贞丰县6个乡镇(街道),纳孔村就位于该区域中。
如今,这个依山傍水的村庄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新村,人均收入翻了几番。
近年来,贵州新建、改造、提升了一大批村庄,实施小康六项行动计划,推出一批风格各异的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了一批知名乡村旅游品牌,海内外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极大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这也成为贵州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
走进贵安新区湖潮乡车田村,整个村寨干净、整洁、清爽⋯⋯村寨中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农家乐、饭庄、民宿。
“旅游旺季期间,每天能有4000多元的收入。一年下来,收入应该不低于10万元。”车田村村民雷燊告诉记者,在经营农家乐以前,雷燊和绝大多数村民一样,靠种地、打工养家糊口,基本只能解决温饱问题。
“旅游不仅是休闲,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新动力。”贵州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李三旗说,“旅游业发展有助于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有助于提升贫困群众的文明素质,有助于保护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
贵州省深入实施“百区千村万户”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旅游精准扶贫机制,重点打造了131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村),建设1104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10000个以上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点),发展旅游的同时助推乡村振兴。
2017年,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贵州旅游业延续“井喷式”增长。谈起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果,李三旗说,“全域旅游让山水贵州气质更好、颜值更高,为建设多彩贵州新未来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