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在受灾现场采访
□《安阳晚报》记者 李 慧
2016年7月19日,每个安阳人都忘不掉这一天,安阳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市区积水严重,洹河水位快速上涨,彰武水库、小南海水库、双全水库的水位均达到警戒线,雨还在下,水位还在涨,都里镇告急!崔家桥镇告急!磊口乡告急!马家乡告急!……安阳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目的地。“第一时间”,这新闻界平时说惯了的词语成了一条无声的命令。新闻记者职业的本能从内心召唤着晚报每一名记者奔向灾区。
为了尽最大努力帮助受灾群众,《安阳晚报》联合爱心企业快速反应,向全市发出捐赠物资的倡议书。没想到,仅一个晚上就收到200件矿泉水和150件方便面以及不少衣物。“李记者,我们和失联四天的崔家桥高村村干部联系上了,想今天送些水过去,挨家挨户进行排查,你要不要一起?”接到河南省应急救援协会安阳应急救援队队长红豆的电话,我毫不犹豫答应了。
作为一名记者,有大事发生时总是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想到现场多采集新闻素材的愿望会变得十分强烈,但这一回,到了一线的我心情变得非常沉重。道路被阻,车辆无法通行,远远看去,庄稼和房子都浸泡在洪水中。要想进村,只能蹚着淤泥,蹚着没过膝盖的积水步行。淤泥让进村的的路变得寸步难行,记者和救援队员只能赤脚赶路。38℃的高温让排查更加艰难,但每一位救援队员都顾不上吃饭,不嫌脏、不嫌累,挨家挨户进行走访勘查,为的就是将物资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
爱心源源不断,我们的记者一直在路上。第二天,我们带着大批的爱心物资赶往马家乡。“山体滑坡,道路被阻,龙洞村还有两位行动不便的老人,一旦发生意外情况,他们无法自救。咱们救援队员能不能帮忙将老人转移到乡政府,再给山上的村民送去一部分物资?”就在救援队员和《安阳晚报》工作人员给岭头村发放物资时,赵河村第一书记杨红伟前来求助。这次马家乡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山的桥被毁,车开不上去,路途又比较远,这位女记者就别上去了。”虽然是好心提醒,但这样的话却让我感到不舒服。作为一名记者,每个有新闻的地方都是前线战场,不上战场又怎能打胜仗?为了减轻负担,只带相机的我开始了往返近10公里的征途。一边路面随时可能塌陷,一边山上不时落下石子,再加上脚下淤泥堆积,大家不敢有丝毫松懈,但救援队员背着老人下山时的脚步又是那么坚定……虽然当天回到报社已经是22时30分,但我顾不上劳累,只想快些把所见所闻写成文字,将安阳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传递出去。
说起这次的洪灾报道,我有太多的感慨,每一处都有见闻,每一处都有故事。我庆幸,我是一个新闻人,我站在了新闻报道的最前线,有幸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字,第一时间把灾区的情况传递给市民。灾难面前不退缩,有新闻的地方就是记者的前线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