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抗战上前线多次遇险 曾遇袭摔断肋骨


宋美龄抗战上前线多次遇险 曾遇袭摔断肋骨 罗斯福两次亲笔写信,邀请宋美龄去美国访问。《时代》周刊发行人亨利

[摘要]罗斯福两次亲笔写信,邀请宋美龄去美国访问。《时代》周刊发行人亨利·卢斯劝蒋介石:“你让她去一次,比30个师都有用。”

宋美龄抗战上前线多次遇险 曾遇袭摔断肋骨

1936年12月22日,宋美龄带着一盒梅干菜、一把手枪,走进了“兵谏”中的西安城。梅干菜是带给蒋介石吃的;手枪是万一军队对她无礼,用来自我了结的。她问前来接她的张学良:“这是我的东西,就不要再检查了吧?”张学良答:“夫人,岂敢!”她就这样走进了张公馆,见到了她的丈夫、被软禁10天的蒋介石。蒋介石看到她,一直流泪:“你怎么来了?如入虎穴矣!”宋美龄反而镇定,安慰道:“宁抗日,勿死敌手。”她担心蒋介石再不抗日会引发张、杨“叛军”的杀意。

2015年4月5日,抗日战争胜利70年后的清明节,张公馆这栋黄砖红窗棂的三层小楼静立于西安闹市中。前来参观凭吊的人不多,也不少。讲解员用“常有人来,今年更盛”来形容。“如果不是宋美龄亲赴西安,国共联手抗日会不会推迟?胜利的到来会不会更曲折?参观完的人通常会问这个问题。虽然历史已无法假设。”

70年前的人面已在史书中。今天回顾那段狼烟四起、碧血悲歌的历史,值得纪念的人有很多。“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乡”,不仅仅是军人,社会各阶层都在为民族存亡奔走疾呼,宋美龄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因为她的丈夫,因为旧日中国家国不分的政治环境,也因为她的才华和魅力,因为她对权势的渴望,从踏进张公馆的那一刻起,她就卷入了几乎每一个抗战节点中。

“很有烈士姿态”

1936年的一个凌晨,光着脚,光着头,上身绸袍,下身仅穿一件白色睡裤的蒋介石,躲在骊山一个山洞里瑟瑟发抖。紧接着,他被承担“捉蒋”任务的士兵找到并背下了山。这一幕成为蒋介石生平最狼狈的回忆。这一天是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实行“兵谏”,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

同日,上海。代理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忽然跑到宋美龄的寓所里,告诉她:“西安发生兵变,委员长下落不明。”宋美龄听后大惊失色,“不啻晴天霹雳”。此时,外界与西安的通讯和交通都断了,宋美龄得不到丈夫的任何消息,各种流言传遍全球,英文报纸也纷纷做了头版的大字标题。宋美龄努力镇定了一下心神,顾不上身体不适,立即赶回南京与政府要员商量营救事宜。

此时的南京已乱成了一锅粥。蒋介石生死未卜,南京国民政府也分为两派:以何应钦为主的镇压派,与以宋子文为主的和平解决派。他们为是否轰炸西安争论不休。在国民党中央常委会上,宋美龄一人舌战众高官。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杨天石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当时很多人认为宋美龄作为女人,“仅知营救丈夫而已”,但宋美龄大声说:“我绝非仅仅为营救我的丈夫。如果委员长一死,真的能够为国家造福,我一定首先劝其牺牲。但如果直接轰炸西安,不但使领袖生命陷于险境,也必然使陕西数千万民众立即陷入兵灾……不仅如此,还将使我们为抵御日本入侵所做的诸多努力白白浪费。因此,为了救中国,我不得不吁请诸位,妥善寻找和平解决的途径。”她决定前往西安。

此前,蒋介石已一连写下三份遗嘱,转告宋美龄“切勿来陕”,但宋美龄执意前往。12月22日,宋美龄在哥哥宋子文的陪同下飞赴西安。在飞机上,她把自己的手枪递给外籍顾问端纳,说:“如果叛军对我有任何不礼貌行动,你就立刻打死我!”下机后,张学良陪同宋美龄和端纳去见蒋介石。宋美龄后来回忆,当她看到被囚禁的蒋介石时,“他惊诧得以为我是一个幻影”。蒋介石在稍微安定之后,便给宋美龄看那天早晨他所读的圣经《旧约》中的一句:“耶和华今将有新作为,将令女子护卫男子。”这个细节被蒋介石记录在了《西安半月记》中,也被许多传记文章大加渲染。

宋美龄一再表示愿与蒋介石共生死。随后,宋美龄、宋子文与张学良、杨虎城以及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进行了多次谈判,为联共抗日打下了基础。12月26日,蒋介石回到南京,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在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看来,宋美龄对西安之行有相当把握。他认为,张学良与宋美龄私交很好,且张学良的东北军“10万人的薪饷都在南方政府手里,再拖两个星期,吃饭都成问题”。这些都成为宋美龄的砝码。但杨天石认为,宋美龄此去实为“深入不测之地”。“宋美龄当时是携枪救夫,因为她不知道见到的是谁。对于张学良她当然很相信,但是对张学良之外的人,比如张的士兵,宋美龄没法预料。从这个角度看,宋美龄此行,很有烈士姿态。”

“纵观整个过程,宋美龄是解决西安事变最关键的人物。”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前所长林家有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如果没有宋美龄和宋子文的支持,周恩来和中共和平解决的方案无法单方面实现。西安事变不解决好,就没有后来的联合抗战,所以宋美龄的营救之举意义重大。”

在前线多次遇险

1937年10月8日,在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淞沪前线的中国守军阵地上,突然开来一辆军用运输卡车。当时,官兵们正在利用日机轰炸的间隙抢修工事。只见卡车停住,走下来一位中年女性,她就是时任“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会长的宋美龄。

抗战期间,宋美龄亲上前线慰劳军队的情况并不少见。1937年,宋美龄组建了全国性的劳军组织,多次带慰问品看望将士,还撰写关于上海战场的新闻电讯,揭露日军侵华罪行和报道中国的抗战情况。“这让抗战前线的官兵很受鼓舞,但她也因此几度遇险。”杨天石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根据杨天石的讲述,有一次是在淞沪会战中。1937年10月23日,宋美龄乘车前往上海前线慰劳抗战官兵,途中突遭日本飞机扫射和炮击。因路面大都被战火破坏,汽车在一个急转弯处突然一只轮胎损坏,冲进一条水沟。宋美龄当即受伤昏迷,醒来后觉得走路困难,但她仍继续前往上海,慰问了伤兵。直到慰问结束后,宋美龄才接受医生检查,发现摔断了肋骨。

另一次是在武汉会战期间。复旦大学近代中国人物与档案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吴景平告诉《环球人物》记者,1938年,由于中国接连在“2·18空战”“4·29空战”和“5·31空战”中给日本空军以打击,日军转而以小规模偷袭的方式空袭武汉。身在武汉的各类重要人物都是日军的空袭目标。1938年7月23日,也许是得到了蒋介石、宋美龄夫妇身在武汉的情报,日军追踪到他们的行踪,忽然出动机群空袭武昌。日机反复投弹、扫射,蒋介石夫妇在几个卫士的掩护下躲进一处防空壕。突然,一枚重磅炸弹落在防空壕附近。随着一声巨响,几人全部倒下。虽然蒋介石夫妇都没有受伤,但宋美龄被震昏过去,几分钟后才醒过来。而掩护他们的卫士全部牺牲了。

此时,华北、华东大片国土沦丧,房屋、学校毁于炮火,无数儿童无家可归,四处流浪。1938年,宋美龄与邓颖超等人成立了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抗战时期收容和救助了近3万名难童,这些孩子后来都亲切地称她妈妈。此外,宋美龄还不断出入保育院、妇女干训班、伤兵医院、寒衣缝制所和疏散女工的收容所,筹办了27个妇女识字训练班。基于宋美龄在抗战中的贡献,1938年1月3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她和蒋介石一起评为1937年的世界风云人物。

“比30个师都有用”

1942年,正当中国的抗战处于战略相持阶段,罗斯福两次亲笔写信,邀请宋美龄去美国访问。《时代》周刊发行人亨利·卢斯劝蒋介石:“你让她去一次,比30个师都有用。”这句话得到了众多历史学者的认同,杨天石认为:“宋美龄在抗战中最大的成就是访问美国。”

1942年11月18日至1943年7月4日,宋美龄代表蒋介石赴美国访问,顺便治病。在美国期间,她到各地发表演讲,迅速刮起了一场“宋美龄旋风”。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她于1943年2月18日在美国众议院发表的演说《战争无法让中国屈膝》和当天在参议院发表的即席演说。

当天,在罗斯福夫人埃莉诺的陪伴下,身着黑衣的宋美龄妆容精致,优雅坚定地走上讲台。她以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把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情况介绍给美国政要和人民。她说:“我们两国人民是为了共同的信念而斗争。我们恒久的信念就是‘四大自由’,这也是贵国总统向世界人民的声明。这声音像锣鸣一样在我们那广阔的土地回响,自由之神正拥抱美国,而侵略者听到的将是死亡的丧钟!” 她的演说多次赢得雷鸣般的掌声,最后议员们全体起立,鼓掌时间长达数分钟。

宋美龄的演说不仅促使美国国会议员几乎“众口一词地要求政府加速援华”,而且通过收音机在全美转播,让美国民众“纷纷慷慨解囊捐助中国抗战”,成百上千封信件寄到白宫,收件人都是宋美龄。《林肯传》的作者卡尔·桑德堡甚至在《华盛顿邮报》上写道:“她所要的是什么?是为了整个地球上的人类。”

演讲第二天,在白宫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宋美龄与罗斯福夫妇共同接受170多名记者采访。身穿黑色旗袍,胸前别着中国空军勋章的宋美龄,口才一流,应对得体,不失时机地把一些问题转给了罗斯福,使得罗斯福表态要以“上帝允许的速度”向中国运送军火。

杨天石认为,宋美龄的演讲要到了援助,也没有丧失国家尊严。“当时,中国在军事上比较落后,经济上还很弱小,到美国去要援助,难免底气不足。但是宋美龄的演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保持了中国的国家尊严。演说中,宋美龄批评美国政府重欧轻亚,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欧洲战场,她的态度不卑不亢。”杨天石说。

当时美国朝野正在推动废除排华法案,宋美龄的活动也有助此事在国会顺利通过。1943年2月17日,美国参议员马丁·肯尼迪写信给宋美龄,想“趁蒋夫人光临之吉日”,提出废除排华法案。宋美龄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说,该提案“对我国际地位极有关系”,如通过将具有历史价值。她指示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采取积极措施。在一次投票中,众议院移民委员会有38人赞成肯尼迪提案,9人反对。1943年12月17日,美国国会通过了肯尼迪提案,罗斯福签字生效。有学者认为,宋美龄访美是美国废除排华法案的“最后一推”。

为西藏主权冷对丘吉尔

在宋美龄国会演讲大获成功后,英国也向她抛出橄榄枝。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与王后通过英国驻美大使邀请宋美龄访美,并下榻白金汉宫。但这一次,宋美龄拒绝了。

“宋美龄拒绝访英主要是因为对丘吉尔不满。”杨天石说。当时英美苏中都是同盟国,但是“丘吉尔看不起中国,罗斯福把中国看成是四强之一,丘吉尔的态度一直是不赞成的”,这让宋美龄非常生气。

除此之外,中英之间也有宿怨。1943年5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三叉戟”会议上,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首脑人物汇聚一堂,讨论同盟国各成员国在对德日法西斯交战中的战略使命。可是,会上出现一个插曲——

5月21日,丘吉尔突然对时任中华民国外交部长的宋子文说:“听说中国正在向西藏大举增派部队,准备进攻西藏,那个国家现在很恐慌。”宋子文当即回应:“西藏可不是什么独立的国家,中国和英国所签订的全部条约中,都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当天,宋子文将此事电告重庆的蒋介石。第二天,蒋介石明确答复:“丘吉尔称西藏为独立国家,将我领土与主权完全抹煞,侮辱实甚。西藏为中国领土,藏事为中国内政,今丘相如此出言,无异干涉中国内政。中国对此不能视为常事,必坚决反对。”

为此,宋美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拒绝访英。后来丘吉尔到了美国提出想见她,她没有主动前往。据《顾维钧回忆录》描述,宋美龄告诉顾维钧,丘吉尔非常想和她见面。当顾维钧表示这可给丘吉尔脸上增光时,宋美龄立即表示:“放心,不会帮他这个忙。”“结果最后两人也没见成。”杨天石说。

1943年11月,宋美龄陪同蒋介石参加英、美、中三国首脑会晤的开罗会议。这本来是男人们的天下,宋美龄一去,三巨头峰会变成“3+1”,她和丘吉尔不可避免地会面了。两人有了一段经典对话。丘吉尔问宋美龄:“委员长夫人,在你印象里,我是一个很坏的老头子吧?”宋美龄没有回答是或不是,而是把皮球踢给丘吉尔本人:“请问你自己怎么看?”丘吉尔说:“我自己认为我不是个坏人。”宋美龄闻言回答:“那就好。”蒋介石将这段对话记在了日记里,认为这段对话体现了宋美龄的外交智慧,既不违反外交礼仪,也没有违背自己的内心。根据蒋介石日记的记载,在整个开罗会议上,宋美龄对丘吉尔多次妙语嘲讽。

“我的空军”

熟悉宋美龄的人都知道,她爱穿旗袍,在出席重要场合的时候,喜欢在旗袍上别一枚空军飞行勋章。据宋美龄的侍从副官夏公权回忆,宋美龄称国民党空军为“我的空军”,在其晚年寓所中,也一直悬挂着抗战初期她与功勋飞行员们在南京大校场停机坪的巨幅合影照片。

全面抗战开始前夕,中国仍没有一支强大的空军。当时蒋介石围剿红军取得了暂时胜利,有机会思考空军的问题,萌生了建立一支强大空军的想法。而宋美龄则是从西安事变中第一次感觉到空军的重要性,没有空军,想轰炸也炸不了。“另外,她写过一篇文章叫《航空与统一》,认为有了航空事业可以促进国家的统一。这是宋美龄重视空军的另一个源头。”杨天石说。

1936年,宋美龄就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正式开始筹备空军。“一开始她主要的作用是和外商谈判,选择飞机以及零件。”杨天石说。通过阅读关于飞机设计的杂志,宋美龄对各种机型做了大量比较,并凭借良好的口才联系了美国飞机制造商,最后成功订购了2000万美元的飞机。

在空军的人选上,一开始,宋美龄雇佣了美国陆军航空队的驾驶员罗伊·霍布洛克作为顾问,霍布洛克后来又推荐了克莱尔·李·陈纳德——这便是宋美龄与“飞虎将军”陈纳德结缘的开始。1937年,陈纳德第一次见到了宋美龄。他在日记中写道:“她使我无法恢复常态,从那天起,她将永远是我的公主。”陈纳德夫人陈香梅女士后来在采访中证实了这篇流传颇广的日记的真实性。

当时陈纳德在美国航空界已非常有名,苏联曾以1000美元的月薪相邀,是陈纳德在美国薪水的3倍。但由于对宋美龄的佩服,他转而接受宋美龄的邀请来到中国,并最终决定留在中国。1937年7月,陈纳德正式投身中国抗战,参与了上海、南京、武汉的对日空战,在昆明训练了大批优秀的空军战士。1939年,陈纳德还招募了200多位美国志愿兵来到中国。宋美龄则积极在美国活动,争取到了100架P—40战斗机,也争取到了罗斯福总统的暗中支持。

1941年8月,“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成立。为了从心理上威慑日军,每架飞机的机头都画着狰狞的鲨鱼头,因为日本人视鲨鱼为不祥之物。12月20日,这批清一色P—40战斗机列编的部队,出现在久未在空中看到敌人的日本飞行员面前。空袭昆明的10架日机被当场打下6架,逃跑的3架也在途中坠毁,只有一架侥幸逃回了越南河内。当时中国内地的居民大多从未见过鲨鱼,误将这些飞机称作“飞老虎”,飞行员们也觉得这个名字很好,遂将航空队命名为飞虎队。

“飞虎队在打击日本空军,帮助中国军队掌握制空权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杨天石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当时中国飞机名义上有300多架,实际上能够起飞作战的不过100多架,在力量对比上处于绝对劣势。但到了抗战中后期,特别是1941年以后,飞虎队大大提升了中国空军的战斗力。首先是在运输上,形成了著名的‘驼峰航线’,在当时中国对外通道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香港和广州的交通相继被封的情况下,驼峰航线意义重大;另外是后期对日作战中,中国从几乎没有空中还手之力到开始掌握制空权,这些都离不开飞虎队的努力。”

对待陈纳德,宋美龄非常尊重,用陈纳德妻子陈香梅的话来说,“她很有人情味,对帮助过她的人念念不忘”。1947年,陈纳德与年轻的女记者陈香梅结婚,宋美龄派外交部长叶公超参加婚礼,并赠送景德镇花瓶作纪念。1958年夏,宋美龄再度访美,在密歇根大学演讲完毕,立即赶往新奥尔良,一下飞机就直奔医院探望病中的陈纳德。陈香梅回忆,患了肺癌的陈纳德,当时癌细胞已发展到喉部,不能说话,只能笔谈。宋美龄很体贴,幽默地告诉陈纳德:“你平时说得太多了,今天你不要说,让我来说。”10天后,陈纳德离世,宋美龄参加了他的葬礼。

宋美龄不仅是中国空军的组织者之一,也是抗战中的调解员。1942年初,美国将领史迪威来华,出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随后赴缅甸指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但指挥失误,致使中国军队伤亡5万多人。蒋介石大怒,认为史迪威自大,以“殖民地之总督”自居,且主张用武器援助八路军和新四军。暴怒的蒋介石第一次向罗斯福提出撤换史迪威。1943年,史迪威再次建议重用共产党军队进攻日军,蒋介石第二次要求撤换。矛盾激化至此,但宋美龄接到出席开罗会议的邀请后,仍第一时间去拜访史迪威,亲切地对他说:“尊敬的将军先生,这是中国第一次作为正式成员参加国际会议,请您帮助协调好中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行,我不会让夫人失望的。”史迪威一口就答应了。只因他多次与蒋介石争吵,全靠宋美龄调解,他尊重宋美龄的要求。宋美龄又向蒋介石陈述史迪威在盟军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说服他与史迪威握手言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