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听网友说中国机床对比美国、德国、日本十分落后,严重制约军工发展。然而,我国的机床工业其实并没有网友想象的那么差,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中国机床。
机床被称为制造之母,在近代工业革命爆发以来的军事工业发展历程中处于统治性地位,可以说不能自主生产机床就没有国防工业的自主权。在建国前,我国尚不具备机床自主生产能力,武器长期依赖购买和仿制,军工制造受制于人。
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从建国起,我国就把机床工业发展列为重点。1953年起,我国在苏联的援助下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期间,我国机床主要用前苏联的图纸仿制生产,逐步建立了车床、铣床、镗床、钻床、磨床等专业机床研究所,并累计向全国提供了十万多台机床,有力地支援了包括军工在内的重工业建设,为我国成功仿制一系列苏联坦克、火炮、轻武器乃至歼击机奠定了工业基础,实现了国防工业自主生产体系的从无到有。
但这一时期的武器仿制仍是低水平的,仿制的质量全面落后于原厂。例如56式冲锋枪,由于制造和材料的限制,导致其寿命和故障率仍不及苏联及其他东欧华约组织国家生产的AK47及其改进型。
在1958到1962年的“二五”期间,我国机床工业进入到提高、完善阶段。这一时期重点发展重型机床、精密机床、锻压机床等,机床产业设备基本齐全,具备了生产大型、精密、高效机床和专用机床的能力。
歼-6战斗机所使用的涡喷-6发动机
随着中苏关系恶化和国内机床生产技术进步,到1962年底,我国机床仿制品比例大幅度下降。尽管如此,经济和国防建设对高精度精密机床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欧美的技术封锁和前苏联对我国机床贸易的停止,机床技术落后成为制约我国军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当时我国在研制涡喷6的时候由于机械加工能力严重落后,曾人工打磨数千个发动机叶片,耗费了相当大的人力和时间。
责任编辑:王贺推荐
上一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