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军工航空材料需求提升)
高温合金技术仍待突破
■焦点分析
据新华社电,6日,中国空军运-20飞机授装接装仪式在空军航空兵某部举行,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出席仪式。空军新闻发言人申进科表示,我国自主发展的运-20飞机正式列装空军航空兵部队,标志着空军战略投送能力迈出关键性一步。中投证券认为,运-20是中航飞机拳头产品,新型飞机服役将带动上游航材需求,高温合金、钛材和航空锻件需求有望提升。
运-20飞机是空军战略性、标志性、引领性装备,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一种200吨级大型、多用途运输机,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各种物资和人员的长距离航空运输任务。该机的顺利研制并正式列装部队,实现了空中战略投送装备自主发展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航空设计制造能力迈上新台阶,对推进我国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高空军战略投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投证券研报显示,运-20从开始研制到交付仅仅用了8年,表明我国航空工业的巨大进步。运-20等新型飞机研制成功将拉动上游材料需求,有望改善相关供应商整体盈利水平。其中,高温合金和钛材有望率先受益。
另外,我国发动机项目也在抓紧研制中,对材料需求构成支撑。从最新动态来看,7月4日至5日,工信部在上海组织召开大型客机发动机验证机项目初步设计评审暨转入详细设计阶段会议。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要把握机遇,充分认识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战略意义,积极推动验证机研制各项工作,全面完成详细设计阶段任务。另外,北京市工商局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已于5月31日成立,注册资本500亿元。
航空发动机项目的快速推进和下游需求增长,为高温合金材料带来巨大需求。据券商研报介绍,高温合金占发动机总重量的40%-60%,航空发动机推重比的提高,70%以上的贡献来自材料技术。目前来看,全球范围内能够生产航空航天用高温合金的企业不超过50家,整个行业具有较为明显的寡头特征。对于涉及航天航空应用领域的高温合金钢产品,发达国家均对外进行严密管控。
为提升高温合金材料技术,工信部发布了《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 ,明确要求突破高温合金等材料技术。随着海空军装备建设提速,以及民用航空市场需求增长,我国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需求规模将超万亿,高温合金需求有望超过2000亿元。券商研报认为,万泽股份通过引入核心技术团队,战略转型高温合金领域,在高温合金母合金技术研发方面已成功熔炼近300 炉,建立了超高纯度高温合金熔炼核心技术体系。钢研高纳主要从事航空航天材料中高温合金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具有国内几乎所有牌号高温合金生产的技术和能力。
(本报研究员 刘重才)
成交活跃
家电医药板块受追捧
■市场监测
最近一周大盘震荡向上,成交量也有所扩大。大宗交易市场交投活跃,成交量继续保持高位。从板块来看,家用电器和生物医药等板块成为交易的热点。机构专用席位依旧是大宗交易主要的交易方,其买入力度小幅下降,而卖出力度开始回升。
交易所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6月29日至7月5日,沪深两市共有470笔大宗交易成交,平均每日成交94笔,较前一周下降24.5%。近13.45亿股被转手交易,合计成交金额为223.13亿元,较前一周微降0.8亿元。
根据申万分类,近一周成交最多的是家用电器板块,合计成交41.44亿元,较前一周上升15.98亿元,生物医药板块成交29.99亿元,较上一周下降1.15亿元。此外,化工和计算机板块各成交19.27亿元和18.69亿元,分别较前一周上升3.25亿元和2.41亿元。
机构席位是大宗交易市场的主要力量,近一周有机构专用席位参与的大宗交易,合计成交金额79.54亿元,占总成交量逾三成。上证报资讯统计显示,机构专用席位仅作为买入方的大宗交易,合计成交金额为61.32亿元,较前一周下降2.82亿元;其仅作为卖出方的交易,合计成交金额为16.45亿元,较前一周增加8.2亿元。
机构专用席位买入最多的是美的集团,7月4日,美的集团登陆大宗交易市场,中金北京建国门外大街证券营业部以每股23.72元的价格,合计抛售16000万股,套现37.95亿元,交易折价率近3%。其中,机构专用席位接盘15300万股。
今年二季度以来,美的集团频频现身大宗交易市场,中金北京建国门外大街证券营业部席位是最大的卖出席位。据统计,从4月25日至7月4日之间,中金北京建国门外大街证券营业部席位在大宗交易市场上,合计卖出40090万股美的集团,成交金额101.59亿元,而机构专用席位是主要的接盘者,从其手中买入了37674.08万股。
另外,康得新近一周继续受到机构专用席位的青睐。6月29日至7月5日,机构专用席位以每股15.77元的均价,买入4005万股,成交金额63153.15万元。5月份以来,机构专用席位在大宗交易市场上,已累计买入7815万股康得新。
(本报研究员 顾逸峰)
医疗器械产业蓬勃发展
家用健康领域将成热点
■行业观察
2016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将于7月9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作为最具规模及影响力的医疗器械领域盛会 ,大会将整合资源为国内外医疗器械厂商提供展示平台,有效开拓国际和国内市场,有望进一步推动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老年人口增长及患病率的提升,医疗、药品、器械整体需求将持续增长。数据显示,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超9亿,占全球人口的12.3%左右。去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了2.2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6%左右,并且我国老龄化现象正日益加剧。
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品需求增长稳定,产业整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14 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约为2556亿元,医药市场总规模约为13326亿元,医药和医疗器械消费比仅为1:0.19,远低于全球1:0.7的水平。随着我国扶持政策的加速落地,未来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政策方面,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医疗器械转型升级、提升我国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医药产业扶持健康发展。另外,国家食药监局、卫计委联合发布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监督管理,规范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全过程,保证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过程规范,结果真实、科学、可靠和可追溯。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医疗器械市场中,家用医疗器械产品所占份额较小,其销售额仅占我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总额的14%,并且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数据显示,家用器械市场增速远高于行业整体增速。去年全球家用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2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5%。而我国家用医疗器械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市场规模达到了420亿元,超过医疗器械行业平均增速。
家用医疗器械主要适于家庭使用,区别于医院使用的医疗器械,其具有操作简单、体积小巧、携带方便等特征。家用医疗器械主要分为治疗仪、检测器械、保健器械和护理康复器械四大类。其中,体温计、听诊器、血糖仪、血压计、按摩器械等细分品种已成为家用消费品的标配。另外,以保健、调理为主的家用医疗器械和以辅助治疗慢性病为主的家庭医疗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家用医疗器械市场的需求将趋于多元化。便携式、网络化的家用电子医疗器械产品将大量涌现,家用医疗器械的市场份额有望加速扩张。
(本报研究员 张山)
锌矿减产进入高峰期 供需改善支撑锌价走强
■行业跟踪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锌价近期表现强劲,近30个交易日内涨幅接近20%。自今年初锌价跌至1444.50 美元/吨,创近6年来新低后,LME锌价在成本支撑的推动下见底反弹,截至7月5日,锌价报收2105.50美元/吨,年初至今涨幅约31%,领涨所有基本金属。机构预计,锌精矿的减产将在2016年进入高峰期,供需基本面的改善将支撑锌价进一步上行。
全球锌矿资源储量分布相对集中,稀缺性正逐步显现。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球锌矿产资源储量约为2亿吨,已连续两年出现下滑。按照全球每年1300多万吨的锌矿产量,当前锌矿储量只够全球开采15年左右。
我国拥有全球第二大锌矿资源储量,去年国内探明锌矿产资源储量4300万吨,约占全球总量的18.7%。同时,我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锌矿生产国,按照我国去年锌矿年产量583.26万吨计算,目前我国的锌矿产资源储量仅可供静态开采7年。
由于资源枯竭,近几年一批优质锌矿山将被永久关闭。具体来看,澳洲最大的Century矿、爱尔兰Lisheen矿、加拿大Duck pond、波兰Bukowno-Olkusz,这四大矿山已于2015年闭坑,波兰Pomorzany矿山也将于2016年闭坑。机构预计,上述矿山的关闭将减少锌矿产能83.1万吨,减少锌精矿产量近54万吨,占全球锌精矿产量的4.1%。此外,老矿闭坑的趋势在2017至2019年期间仍将延续。
锌价在去年出现大幅度下跌,最低跌至1445美元/吨的价格,击破部分企业的生产成本线,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被迫停产、减产。日前,全球最大的锌矿石生产商嘉能可(Glencore)宣布削减50万吨锌的年产能,相当于全球锌供应量的4%左右。嘉能可公布的2016年产量指引,预计公司2016年锌矿产量109.5万吨,较2015年减少35万吨。除嘉能可外,包括五矿资源、Nyrstar在内的多家锌业巨头相继提出减产。
在需求端,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锌消费国家,锌需求的回暖将力助全球锌消费保持平稳增长。锌下游消费主要集中在镀锌领域,我国镀锌板的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 40%。随着我国汽车行业回暖以及家电消费量的上升,整体对锌的需求将提升。国际铅锌小组预计,2016 年全球锌的消费将达到 1433 万吨,增速约为 3.64%,有望继续维持平稳增长。
锌矿供应端的大幅收缩叠加下游需求的平稳增长,将导致锌精矿供应缺口持续扩大。机构预计,2016年至2017年,全球锌精矿将分别短缺 67万吨与89万吨,锌供应的短缺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支撑锌价继续上行。
(本报研究员 费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