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传播成都文化形象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传播成都文化形象 杜甫草堂花径 向宝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成都波澜壮阔的城市发展历程,伴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传播成都文化形象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传播成都文化形象

杜甫草堂花径

向宝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成都波澜壮阔的城市发展历程,伴随着成都多姿多彩的文化建设。深刻认识和把握成都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鲜明的文化特征,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将有助于成都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有助于成都向着更高更强目标奋勇前行,不断铸就新辉煌。

悠久灿烂的文化积淀 厚植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优秀本底

成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4500多年城市文明史和2300多年的建城史。成都独特的文化演进历程,既传承着灿烂辉煌、弦歌不辍的巴蜀文脉,又书写出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天府文化。

文化的凝聚力保障了历史的连续性,历史的传承又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贯通历史、当下和将来,是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的地域文化,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和实现城市永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支撑、文化滋养、创造源泉。今天的成都文化,是绵远悠长的天府文化的延续;绵远悠长的天府文化涵养了成都的城市精神。深度挖掘和充分激发天府文化的优秀基因,注重保护城市文化根脉和历史发展年轮,在保护中利用、在创新中发展,是新时代成都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

弘扬中华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是成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建设的再出发。进入新时代,成都以大历史观、时代使命和全球视野,勾画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这是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成都的生动实践,展现了城市远大的文化抱负和宽阔的文化境界。

辉煌卓绝的文化发展

奠定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成都市各界对城市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作出了巨大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市委对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作出总体部署,取得的各项成就有目共睹,在四川文化强省战略中凸显了“主干”地位,每一位成都市民都可以触摸和感受到城市文化的温度和厚度,城市文化定位正在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向“世界文化名城”跃升。

从公共文化设施极其短缺到全国领先的“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从“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到博物馆总数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文化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仅有10余家书店到2018年书店总数全国第二,从宽窄巷子等历史文化街区的打造到国家首批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多年来省市社科界携手同心,坚持开展城市文化的挖掘、阐释、传播,合作了大量的研究课题,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凝练城市精神,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鲜明独特的文化表达

传播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创新实践

纵观全球,从文化的战略上来思考城市发展目标,把握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共同选择。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地方走向国际,其中一个重要议题是:向世界更好地传播成都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提升成都的世界影响力、聚集力。

一是用好本土声音,向世界传播成都。用好成都本土声音,是向世界传播成都文化的起点。成都本土声音是理解成都文化之源、之根、之现实与未来的关键。我们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方位,以宽阔的文化视野,深入挖掘成都本土文化的内涵,让天府文化独具成都风格,展示蜀风雅韵,彰显中国气派。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成都”,更要让世界知道“文创成都”“旅游成都”“赛事成都”“音乐成都”“会展成都”,让世界了解和欣赏“开放的成都”“发展的成都”“为人类城市文明贡献智慧和经验的成都”。

二是对接全球表达,向世界阐释成都。本土语境下的文化内涵若缺乏与全球文化表达的对接,仍然会成为信息化时代的文化孤岛。要借助“在地化”的通用语言,以旅游、音乐、体育、医学等为载体传播成都文化。要借助“国内外”外脑,多切口讲述、多视角表达,实现不同层面“和声”“共振”的效果。要借助“多元化”议题主动发声,在围绕全球范围“最大公约数”与成都最佳结合点的公共议题上,更加积极地主动发声,让世界倾听成都声音。

三是应用先进技术,向世界营销成都。新技术背景下的文化产品不应当移花接木、被动调整,而应采用新的模式进行组织和结构化,契合全新的传播场景与传播路径。向世界营销成都,要求我们不断适应新技术、创造新平台,加强文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文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促进内容生产和传播手段现代化。(作者:四川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