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长清区革命烈士陵园内,埋葬着一位日本人。在华的六年中,前两年他是“鬼子”,后两年他是“八路”,在抗战胜利前两个月英勇牺牲。2014年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一共八个外国人,其中就有他——宫川英男。
宫川英男,1918年生于日本山梨县,原名宫川应吉,1939年随侵华日军来到中国,1941年7月被我军俘虏,随后被送到延安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接受教育并工作,加入了共产党,后任日本人民解放同盟冀鲁豫边区协议会副委员长兼冀鲁豫边区参议员等职务。为避免身份暴露,使家人受到迫害,他改名为宫川英男,意思是要做一个“英勇的男儿”。
1944年7月,宫川由“反战同盟会”派到长清(时称峰山县),与津浦路济南至泰安沿线敌伪工作组组长李洛夫同志联络,从事反战工作。李洛夫,长清人,原名孟宪洲,比宫川年长一岁。很快,他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战友。
当时,宫川常身着蓝色大褂,头戴黑色礼帽,出入火车站、望麟街等日伪人员较多的地方。由于长得白白净净,书生模样,好多人都把他当成有钱人家的阔少爷。其实,他生活上艰苦朴素,衣服破了自己缝补,上级发给的生活津贴总是拿出来给大家买菜吃,还经常帮助房东打扫院落。有一次,李洛夫感冒发烧,夜行军时,宫川背着他翻山越岭,住进村后因无药治病,宫川就用土方给他退烧。宫川常常通过车站伪警人员内线,用日文书写共产党、八路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去留自愿等标语口号,传送到日本兵手中,动摇其为军国主义舍身卖命的决心,先后有多人放下屠刀。其中,驻扎在万德车站一个叫板田的日本警备队员,就是拿着两张优待俘虏的标语,向我方投诚的。宫川的作为引起了日方的惊恐。日本特务渡边野雄曾主动写信约会,企图将他诱捕,后又开出高价悬赏捉拿,均以失败告终。
1945年春天,为了保证日籍反战人士的安全,我军安排宫川英男到万德官庄一带休整。6月7日拂晓,不知从何处得到消息的日伪一千多人前来扫荡,里三层外三层包围了官庄。看到不远处密密麻麻的敌人,宫川等人想冲出去,可惜子弹太少,他们又都退了回来。大家分头行动,有的进屋,有的上房,宫川在一位老乡的掩护下,躲进了秸秆垛。敌人进院后,先将藏在屋里一位姓丁的同志逮住,正带人往门外走的时候,宫川一下子从秸秆垛里冲了出来,飞起一脚将敌人踹倒。敌人爬起来打了他一枪,没有打到,便大喊:“抓活的!抓活的!”枪声引来了更多的敌人,宫川啪啪打了两枪,撂倒了最近的两个,随后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年27岁。
敌人一拥而上,从他身上搜出了一个手章,才知道是宫川,大吃一惊。敌人把他的遗体运到了万德火车站,埋在附近的马家沟里。
当地军民听到宫川英男遇难的消息,无比悲痛,纷纷要求把遗体抢回来,隆重安葬。根据县敌工站的指示,李洛夫和东西夏峪村的共产党员李子忠、侯国钧反复商量,筛选了李玉珠、陶廷燕、张荣英、范振海、范振水等同志一起行动,时间定在6月21日夜间。
当晚突降大雨,夜色如漆,时机如同天授。不过,如注的雨水浇得大家睁不开眼睛。为了不损伤到遗体,大家不敢用铁锨。李洛夫、李玉珠等同志跪在泥水里,一边用手扒土,一边念叨:宫川同志,咱回家,咱回家!
扒出遗体后,大家火速将其包好,抬到十里外的西夏峪村,整理、装殓至一口柏木棺材内,又接着上路。由于道路泥泞,抬棺走在前面的一个人过壕沟时,一条腿陷入沟底的泥水中,好不容易抽出了腿,鞋子却留在了泥里,顾不得寻找,赤着脚快走,抬到三里外的田家庄接运站,再由这个村的人送到下一站……
宫川英男最终的归葬地是大峰山烈士林,他的遗体沿途所经过的村庄,都为其召开了追悼会,并多有路祭。因为走到哪里,都被群众悼念一番,直到两天后,遗体才隆重安葬。
这段经历,刊登在1945年7月30日出版的《战友报》上,同时配发李洛夫写的《亲爱的宫川英男同志》悼念短文:宫川同志,凡是接近过你的人,对你都很赞扬,群众对你的人格感到伟大。你待人接物亲近谦和,对于新事物学习很努力,有时整天忙得无空隙。所以,你这次的殉难,使得许多人为你而悲痛。宫川同志,你安眠吧!你的死,更增加了我们对日本军部的仇恨,你的遗志,我们当继承、奋斗、努力!
两个月后,日本无条件投降。1983年,宫川英男的遗骨由大峰山烈士林迁入长清烈士陵园。李洛夫年年为宫川扫墓,一扫就是近六十年,直到2002年去世。临终前他还叮嘱家人,一定要记住这位“日本八路”,守护好他的墓地,找到他的亲人。
不久,李洛夫的女儿开启了为宫川寻家的旅程。首先与日本八路军新四军协会会长小林宽澄取得联系,终于找到了宫川90多岁的姐姐。2009年清明节前夕,李洛夫的外孙女等一行,取了宫川英男墓地上的一些黄土,送到了日本山梨县。2014年,李洛夫的女儿又将其父的部分骨灰埋在了宫川英男的墓碑边,完成了父亲死后与战友相伴的遗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