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繁华图》所描绘的江南湖光山色、田园村舍、阊胥城墙、古渡行舟、沿河市镇、流水人家、民俗风情,官衙商肆,完整展示了乾隆时期最为繁盛的苏州城和江南的风土人情,画面“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介狮和两山之间,入姑苏郡城,自葑、盘、胥三门出阊门外,转山塘桥,至虎丘山止”,其风貌、风物、风俗和风情或对当下旅游古城镇的文化形态和产品业态有所启发。
2018年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清明上河图:一个世俗化古镇的宋代蓝本》。当时乃有感于不少旅游古镇文化形态与产品业态的设计偏差而写,至今天时间已过去两年,臆造旅游古镇之风却愈演愈烈。近,偶然见到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创作的《姑苏繁华图》,难免又触及老话题。
《姑苏繁华图》整个画卷布局精妙严谨,气势恢宏,笔触细致,艺术价值颇高,但这并非本文分析重点。我不是艺术家,没有资格妄谈此画的艺术价值,我所感兴趣的是,由此所窥见的当年姑苏城的风貌、风物、风味和风情。《姑苏繁华图》是一幅纸本画作,长十二米多,竟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两倍之长。
《姑苏繁华图》所描绘的江南湖光山色、田园村舍、阊胥城墙、古渡行舟、沿河市镇、流水人家、民俗风情,官衙商肆,完整展示了乾隆时期最为繁盛的苏州城和江南的风土人情,画面“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介狮和两山之间,入姑苏郡城,自葑、盘、胥三门出阊门外,转山塘桥,至虎丘山止”,其风貌、风物、风俗和风情或对当下的旅游古镇的文化形态和产品业态设计有所启发。
一、 旅游古镇开发误入歧途
近几年,旅游古镇很火,因为无论古今中外,小镇皆是休闲旅游的最佳生活集聚形态,乃至旅游目的地,旅游者大都是为了体验不一样的生活而来,尤其是异于现代的古代生活,因此出现了众多的所谓古城、古镇、古街、古村。但是,多则多矣,大多名不副实:一者,有仿古之形,无聚落之态;二者,空有建筑,毫无生活;三者,有精英名人,无市井文化。
对于旅游者趋之若鹜的差异化生活,大概涵盖两个维度:
一是地域层面的。可以是异地或国外,最好是有异域特质的,这一点不太现实。因为越经济发达地区,城里人的这种反向诉求也就越发强烈,而社会飞速发展背景下在发达地区保留下来的、迥异于现代风格的聚落风貌和生活形态已经所剩无几,只是在老少边穷地区还多多少少遗存着。
二是时间层面的,应该是截然相反的前后两个方向,要么是古代的,要么是未来的。对于前者,无论是旅游者,还是投资者,大家认知度是一致的,于是就有了古城、古镇、古村、古街、古巷、古驿、古庙之类的旅游景区。对于后者,顶多在一些大城市有星点休闲区域。
有两种现象令人费解:
其一,借着保护利用的名义复建或新建所谓古镇,在没有古代经济社会文化背景、没有浸染过古代遗风的原住居民的情况下,这样的古镇到底还有多大意义?据传,耗资300亿修复的占地118万平米的明太原古城将于今年完工,建成后的所谓晋阳古城究竟如何植入文化和业态?
其二,干嘛一味执念于所谓古镇?即使保存下来或复建一堆形在神散的古建筑群,果真还能容得下古时那些原真、道地的传统文化和典雅气韵吗?事实上,从旅游差异化讲,只要是区别于现代人的旅游产品都是有吸引力的,基于此,我们又何必一味仿古、泥古、食古不化?在时间的另一端,梦幻的、时尚的、超现代的未来社区,难道不是一样对旅游者产生诱惑力吗?况且,现代旅游消费人群以年轻人为主,对于梦幻、时尚元素,他们应该更加喜欢才是。
抛开未来社区不谈,在此单说旅游古镇。真正吸引游客的是什么?虽然说名人、庙宇、书院、府邸、祠堂等代表着一座古镇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力,但作为旅游生活体验的原发产品和终极产品,难道不是携带着人间烟火、市井文化的生活吗?
二 旅游古镇离不开市井文化
市井文化的概念涵盖宽泛,狭义的“市井文化”就是街巷中底层百姓的具有生活气息的、传统的和经久不衰的、特色的文化现象,甚至说是一种登不上大雅之堂的粗俗的文化,表现出浅近而表面化的喜怒哀乐,自由闲散缺乏庄严,缺少深刻性和心灵冲击力。
如果我们内心含一分包容与宽谅,广义地理解,市井文化便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风俗,是一种带有商业倾向、平实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最接地气的平民文化,由于市井最能反映着城镇原住居民真实的日常生活、心态和状态,因而具有广泛性、通俗性、时尚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尽管市井文化含有“粗俗鄙陋”之意,且不时流露出自私、狭隘的市侩气,但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市井文化”却成为人们追寻过去那种最质朴、最原始、最纯真的生活方式而认同的一种文化现象。
我们不能因此把市井文化狭义地归为贬义,相反,沿街小贩各种腔调和韵律的叫卖声、街头特色风味小食品、摆地摊练把式、街头斗蟋蟀、路灯下众人围观的棋局、夏日里晚间街头竹躺椅上摇扇聊天喝茶的市民、吹糖人、捏面人、沿街排开的剃头匠简易廉价的理发挑子......都属于“市井文化”范畴,尤其独特的原生价值与美感。无市不活。城镇市井自古以来是区域商业购物中心,既为行政配套服务,又为周边地区商贸物流服务。对于旅游古镇,市井是活着的机体,城镇布局是肌理,建筑风貌是骨骼,业态是流动的血脉,生活和娱乐是呼吸,市井文化是灵魂。
旅游小镇的规划布局不能缺少市井,市井文化离不开原住居民,没有市井文化就缺少了生命力。由此,我们不妨对照一下充溢着市井文化的古城镇和最近几年我们投巨资仿建的所谓旅游小镇,尽管有的新建小镇的建筑布局和风格不比古镇差多少,但总感觉其市井文化气息少了不止一点点。就市井文化形态来讲,《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无疑是旅游城镇的顶级世俗化蓝本;从现实存在来看,山西平遥古城和北京古北水镇,我们更愿意去哪一个?答案不辩自明。
三 姑苏城里的市井
繁华清代前期,苏州是全国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人称“吴阊至枫桥,列市二十里”。东南的财政赋税,姑苏最重;东南的水利,姑苏最为重要;东南的文人名士,姑苏最为显著。山海所产的各种珍奇特产,外国所流通的货币,来自于四面八方,千万里的商人,车马集聚。
康熙帝为了解地方情况,曾六次巡游江南,乾隆也六下江南,苏州素有“天堂”之称,人文荟萃,物产丰饶,风物佳丽,自然得到帝王的流连爱好。乾隆每次南巡必在苏州停驻,但仍不能消解其对这座城市的钟爱之情,于是命自己属意的画师徐扬摹写留念,以便能随时瞧一眼这世间的繁华美景。
徐扬,世居苏州,曾经参与过《苏州府志》、《苏州府城图》、《苏州府九邑全图》、《姑苏城图》等图书的编绘,并多次陪同皇帝下江南,对圣意自然心领神会,凭借自己对家乡历史、文化与地理的谙熟,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画成《姑苏繁华图》,进献给乾隆皇帝。《姑苏繁华图》,自西向东,由乡入城,重点描绘了一村(山前)、一镇(苏州)、一街(山塘)的景物,画笔所至,连锦数十里内的湖光山色、水乡田园、村镇城池、社会风情跃然纸上。
其所呈现的江南的湖光山色、田园村舍、阊胥城墙、古渡行舟、沿河市镇、流水人家、民俗风情,官衙商肆,完整展示了乾隆时期最为繁盛的苏州城和江南的风物人情。其中,人物、屋宇、建筑有条不紊,人流熙来攘往,井然有序,活泼舒展、高低错落的景物十分和谐,富有节奏和韵律。这里有山川、城郭、街巷、桥梁、河道、码头、寺院、庙坛、衙署、民居、店面,有舟楫、学塾、戏台、招牌,还有婚娶、宴饮、雅集、授业、科考、出巡、演艺、田作、买卖、渔罟、造屋以及命相、测字、化缘等场面。粗略计算,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万2千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各种客货船只4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画中约有一万两千余人,近四百只船,五十多座桥,二百多家店铺,两千多栋房屋。大小官船、货船、客船、杂货船、画舫以及竹筏等近400多条,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涵盖了珠宝、鞋帽、凉席、乐器、盆景和丝绸等50多个手工行业。
有人曾做过统计:《姑苏繁华图》中出现丝绸店铺共14家;棉花、棉布业共23家;染料染业共4家;蜡烛业共5家;酒业共4家;凉席业共6家;油漆、漆器业共5家;衣服鞋帽手巾业共14家;书字画文化用品业共10家;灯笼业共5家;竹器业共4家;窑器瓷器业共7家;粮食业共16家;钱庄典当业14家;酒店饭馆小吃等饮食副食业共31家;医药业共13家;烟草业共7家;南货业共5家;洋货业共2家;柴炭行3家;皮货行1家;麻行1家;猪行1家;果品业2家;乐器店1家;船行共3家;茶室共6家;澡堂1家;客栈业共3家;其他行业共11家。
除了经营本地土产,店铺里所经营的更多是来自外地的名产,有些甚至来自国外,可谓“山海所产之珍奇,国外所通之货贝,四方往来,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姑苏繁华图》完整地表现了古城苏州市井风貌。
徐扬在“题跋”中有如下记述:“其间城池之峻险,廨署之森罗,山川之秀丽,以及渔樵上下,耕织纷纭,商贾云屯,市廛鳞列,为东南一都会。至若春樽献寿,尚齿为先,嫁娶朱陈,及时成礼。三条烛焰或抡才于童子之场,万卷书香或授业于先生之席。跟着歌于野,行者咏于途,熙嗥之风,丹青不能尽写……”《姑苏繁华图》,好一派清前期的世俗风情图卷,而这种活态化的古代生活不正是现代旅游者所乐于体验与感知的吗?
四 旅游小镇,先有生活后有
旅游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是一个世俗化古镇的宋代蓝本,那么《姑苏繁华图》就是250年前“乾隆盛世” 古城苏州市井风貌的完整再现。《姑苏繁华图》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描绘了当时苏州城郊百里“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城乡风物和市井风情,形象地反映了18世纪中叶苏州风景秀丽、物产富饶、百业兴旺、人文荟萃的繁盛景象,对于当下的旅游小镇,缺少的恰恰是市井文化,而这种市井文化,其实无所谓古,也无所谓新,只要是异域化的和差异化的,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就具有旅游体验价值和意义。
现在的旅游小镇大都夹杂这旅游地产,即便是这几年风行一时、被称作经典项目的乌镇、古北水镇也概莫例外。作为地产商,为了平衡短期收益而搞地产,我不反对,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但是,既然是小镇,当然有居住功能,有居民,有生活,有生产,有商贸,有文化,然后才衍生出旅游功能。
绝非反其道而行之,为旅游而旅游,生搬硬造一个所谓旅游小镇,然后招商,卖地产,卖旅游。旅游小镇归根结底是卖生活,且是原住居民的原态生活,说的低俗一点,包含吃喝拉撒睡;说的风雅一些,包含古人所说的诸如寻幽、酌酒、抚琴、莳花、焚香、品茗、听雨、赏雪、侯月之类的雅事。
从旅游基本要素讲,就是吃住行游购娱,从旅游延伸业态说,就是商养学闲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