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朗读:
暑假刚刚开始,来自深港澳三地的近70名中学生加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野研习活动。
深圳特区报07月22日讯 暑假刚刚开始,来自深港澳三地的近70名中学生加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野研习活动。在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香港中史教师会组织的第二期深港澳中学生田野研习活动中,学生们来到佛山,在“热气腾腾”的田野中走近历史。
“为什么近代中国在简村最早发出机器缫丝的轰鸣声?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松塘村诞生了那么多翰林?怎样的生活和学习经历,让康有为有了开近代风气之先的底气?”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走出书斋,回到历史现场。
在他们出发前,中山大学副教授任建敏以《走向历史田野的方法和技巧》为题,对三地学生进行田野考察的指导。而中大教授温春来和黄国信更带领学生们走进西樵山下的简村与松塘村,参观当地的古迹、祠堂、名人故居,触摸厚重的岭南文脉。
在简村的北帝庙,温春来教授出了一道题:“这庙在何时大修过?”同学们先是猜想,后发现在庙中多次出现“道光”,由此判断北帝庙在道光年间重建过。这生动的现场教学指导让在场的每位师生了解田野调查的方法,理解“论从史出”的含义。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探究、发现书本以外更加真实、更加有温度的历史。”活动的主要策划人、福田教科院历史教研员张红霞表示,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读万卷书重要,行万里路同样重要;只有回到历史现场,才能真正理解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故事。活动邀请深港澳三地师生一起参与,爱祖国、爱家乡的家国情怀也在其中得以自然而然地生成。(记者 韩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