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中旬,美国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向波兰出售32架F-35A,合同总价值65亿美元。美国国防安全合作署(DSCA)已按对外军售(FMS)程序,将拟定协议提交给了国会,等待最后的放行。波兰即将成为原华沙组织成员国第一个购买F-35的国家。
本月初,在波兰举行的“MSPO2019”防务展上,洛马公司的一架F-35A全尺寸模型已涂上了波兰空军的标志。F-35官网也提前把波兰正式列为“国际合作伙伴”,看来洛马公司早就对这个单子胸有成竹。
波兰总统安德烈·杜达(Andrzej Duda)出席了“MSPO2019”的开幕式,并在全尺寸模型的座舱里体验了F-35A。
波兰将以F-35A替换老旧的米格-29和苏-22,这也是波兰空军最后一批苏/俄式主力装备,在此之前,随着F-16的到来,波兰已淘汰了178架米格-21U、31架米格-23、10架苏-20、99架苏-21,总数超过300架。
此举对地区安全格局和世界军机市场会产生哪些影响?对俄罗斯又意味着什么?以下我们来逐一解读:
一、波兰采购F-35A合算吗?
有媒体称“波兰又被宰了”,认为32架F-35A总价65亿美元,单价已超过2亿美元。这种看法显然是错的,常识是:东西买得值不值,花钱的人最清楚。另外你一定要搞清楚:是买单机还是买体系?我们一定要建立起一个基本概念:买战斗机,尤其是在现代空战理念和框架下,买的不是单机而是体系,而且历来如此:从二代机、一代机起就如此,甚至从螺旋桨飞机时代就开始了。
具体来说,波兰这笔采购非常合算,理由如下:
1、此次不仅采购32架F-35A,还包括33台F135-PW-100发动机、电子战系统、C4I系统(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及相关设备、自主后勤信息系统(ALIS)的接入、一架全任务教练机和其他培训及支持设备。这就是在采购一个“体系”。别忘了,波兰空军目前的主力是48架F-16C/D Block52,继续采购美式装备和系统,完全融入美国/北约体系,是波兰空军的最佳选择。
这和卡塔尔采购“阵风”的道理一样,表面上看单价非常昂贵。其实呢,包含了指挥体系、支持设备、培训和很大一部分弹药;印度采购“阵风”也是如此:他们不但购买飞机,也以此为契机,弥补体系方面的短板:体系短板如不及时弥补,带来的落后是不可逆的。
2、洛马公司副总裁兼F-35项目总经理格雷格·乌尔默(Greg Ulmer)说:波兰将获得安装Block 4软件包的F-35A,最快可以在2024年获得首批飞机。也就是说,波兰获得的是有全面作战能力(FOC)的飞机,省了很多事儿。
3、洛马公司表示可以让波兰企业参与建设。格雷格·乌尔默说:“一旦波兰公司被批准成为我们的供应商合作伙伴,他们不仅可以为波兰飞机制造零部件,还可通过分包商向美国或日本等其他国家的飞机制造零部件。” 具体的工业补偿方案,波兰即将与洛马和普惠两家公司在华沙展开谈判。
这等于波兰一方面花钱买飞机,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参与制造挣钱,这对波兰的企业大有好处。这方面可参考罗马尼亚:众所周知,空客A320的最大受益国是法国和德国,但最近十几年,一部分零部件制造业务已转移给了罗马尼亚,他们已经赚了不少钱。
二、对波兰的价值和意义
1、波兰早在2008年就有采购F-35的打算,这些年一直在等时机的成熟。中途也有不同的方案,比如将F-16机队扩大到96架;或者采购最新的F-15X,最终选择了F-35A。
2、波兰是把GDP的2%用于国防的少数北约成员国之一,同时还达到了北约的另一目标:将国防预算的20%用于装备。波兰还计划从2019到2026年,在新武器装备上累计花费490亿美元,因此采购F-35A的65亿美元完全可以承担。下一步波兰还计划采购洛马的C-130、“黑鹰”和波音的“阿帕奇”。
3、从基本面看,现在的波兰人口3800万;面积31.27万平方公里。是前东欧经济转型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2018年全球GDP排名第23位,是原东欧国家中排名最高的。人均GDP达1.5万美元,已步入发达经济体行列。
4、如果在2024-2026年间接收完毕32架F-35A,加上已有的F-16,波兰空军有希望再用十年时间,跻身北约空中力量的第一梯队,完成从俄式体系向美国/北约体系的华丽转型。
三、俄式战机继续边缘化,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肯定有不少人反对这个观点,事实上它几乎不是预测,而是现实。简单论证如下:
1、即便从单机角度看,俄罗斯目前能拿得出手的只有苏-57、苏-35、米格-35。而且主要的分项指标如隐身性、推进系统、雷达、航电、弹药等都不占优势,也没有证据证明它们的能力强于F-15X、F-16 Block70/72、“台风”、“阵风”和“鹰狮”。所以国际市场反应平平:你不能说一个东西卖不动,但它非常好,天下没有这样的道理。就算从单机角度看,这方面尚有20-30年的差距。
2、空战体系的差距更为明显。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人在谈论俄式战机时,总是说它们的某项性能十分了得。但对平台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C4I系统和后勤体系闭口不谈。真相只有一个:在这方面的差距实在是提不起来。前三项暂不说,仅后勤体系的运输机和加油机两小类,与美欧相差30-50年,是很中肯的评价。
3、军工体系的差距:美国有洛马、波音、雷神、诺格、通用动力等五大全球顶级防务合同商;中层是GE、普惠、L3哈里斯、霍尼韦尔等数十家分系统供应商;底层是数千家零部件供应商,这种军工体系枝繁叶茂。欧洲也是如此,英、意、瑞和法、德、西两支团队之所以有能力研发六代机,是因为有BAE系统、莱昂纳多、萨博、罗罗、空客、MTU、泰雷斯、达索、MBDA这些顶级企业。更关键的是,这种军工体系一定要靠市场秩序、良性竞争形成,而不是靠行政命令捆绑和行政命令运营。在这方面,苏式军工体系一开始就错了,这方面的差距,少说也得50年。想想美欧那些企业,有多少是过了100年的。
4、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机制与制度环境的不同。简单说,军工企业不过是整个国家经济体系的一部分,是肌体的一小块肉而已,如果肌体的造血、循环、代谢有问题,那一小块肉也不可能健康:任何一块肉都不可能脱离肌体独自造血、循环、代谢和生长。这方面的差距不好用时间衡量,想想战后德国、日本、韩国的奋斗历程。有些菜必须文火慢熬,扒拉两下就出锅的吃不成。
5、以上问题是一条完整的因果链,一脉相承。就像河流一样,都是由上游的涓涓细流汇集而成。表面上看都是河水,但另一条河其实已经断流,支流已枯竭、上游植被的生态环境恶化,水从何来?
结论很清楚:其他国家采购美欧的战斗机,不仅是采购单机、作战思想和空战体系,也不仅是采购其工业体系,是采购它的可持续创新能力和经济健康运行的机制。
再说了,道理竟是如此简单:花钱的人和使用的人最清楚,用户早就用钱做出了选择;而那些既不花钱、也不使用的人,却总是看不明白。
因此,“俄式战机边缘化”并不是将来时,而是一个过去时,它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现状的准确反映。如果这种趋势不能迅速改善的话,结果只有一个:俄式战机最终会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