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湖里区打造垃圾分类工作2.0版 创出好经验引领绿风尚


湖里区垃圾分类管理中心的考评员在祥店农贸市场检查垃圾分类情况。(记者何炳进摄) 湖里区率先全市推广垃圾箱房建设。 湖里区率先全市组织开展垃圾分类督导员考试。 湖里区众多

\

湖里区垃圾分类管理中心的考评员在祥店农贸市场检查垃圾分类情况。(记者何炳进摄)

\

湖里区率先全市推广垃圾箱房建设。

\

湖里区率先全市组织开展垃圾分类督导员考试。

\

湖里区众多“路长”深入人群密集的居民小区,将垃圾分类检查等行动常态化。

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更大的冲劲,在全市垃圾分类工作2.0版中引领潮流,力争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市垃圾分类工作贡献“湖里经验”——这是湖里区全面贯彻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大会精神的决心和目标。

垃圾分类工作不仅是城市文明程度的实战检验,更是人民文明素养的实景展示。作为全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区,湖里区把垃圾分类作为“一把手”工程,系统化、纵深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构建“法治为基、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因地制宜”的工作格局,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湖里经验”。

构建大格局

“大城管”领航,形成推进垃圾分类“一盘棋”

经过道路两旁,仔细检查街道两侧垃圾桶摆放与“门前三包”;深入人群密集的居民小区,在垃圾桶前认真检查每袋垃圾……每周三下午,湖里区上千名机关干部职工沉进社区担当“路长”,将垃圾分类检查等行动常态化。

“推行垃圾分类不是一时的热度,需要久久为功的恒心。”湖里区始终坚持垃圾分类工作“大格局”,推进建设一套系统化的垃圾分类运行机制。这一套工作系统的“大脑”,就是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近年来,湖里区实行“大城管委”的决策、执行体制,区城管委定期专题研究垃圾分类工作,区四套班子领导每周三下午结合“路长制”工作一线调研督导垃圾分类工作。在这里,垃圾分类工作被视为“一把手”工程,不仅明确主体责任、层层压实责任,而且形成了党委政府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层层抓落实的格局。

坚持党建引领,让垃圾分类工作方向更明、责任更清。以我市开展“深化双报到、为民解难题”活动为契机,湖里区推进小区党支部高质量全覆盖,建立“小区吹哨、部门报道”机制,推动全体小区党员亮身份、认岗位、作表率。小区城管、巾帼文明岗、青年文明岗等点位,让小区党建的“鲜红”与垃圾分类的“翠绿”相得益彰,助力形成小区党支部引领下多方参与垃圾分类的格局。

如今,湖里区已将垃圾分类纳入全区“大城管”工作,各街道、各部门、各行业主要领导层层进行工作再部署,做到“管行业也管垃圾分类”。针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区域,则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让垃圾分类始终“有人管、管得住”。如今,湖里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正持续健全常态化执法巡查制度,创新执法手段,推动垃圾分类的依法实施。

部门联动也让更多湖里居民投身其中,共建垃圾分类“大格局”。湖里区教育局就在区属学校全面开展“小手拉大手”洁净家园活动,以“每周一问”、暑期实践等方式,巩固“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格局,参与学生达20万人次。

多元齐参与

示范典型引领,发动最广泛力量参与其中

两年前,湖里区规划启动了5条“垃圾分类试点线路”;一年前,湖里区以试点线路的经验为基础,培育了兴隆新村小区、江村丽苑小区等55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让带动效应进一步扩大;如今,在推行示范小区的基础上,湖里区着力打造垃圾分类示范社区,计划每个街道推出两个示范社区。湖里区垃圾分类中心有关负责人说:“‘示范社区’涵盖小区、农贸市场、机关单位、写字楼乃至转运情况,提高了示范的覆盖面和全流程的闭合可控。”接下来,湖里区还将以社区为单位组建10人以上的垃圾分类志愿者骨干队伍,培养垃圾分类志愿者行家。

越来越广的垃圾分类“示范”范围,凸显了垃圾分类工作广泛参与、人人有责的特性。有鉴于此,湖里区不遗余力地促进辖区垃圾分类工作的“多元共治”,发动最广泛力量加入其中。

湖里探索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小区居民、驻区单位、小区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凝聚成为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主力军。同时,一支高素质的垃圾分类督导员队伍,让这项工作的推行更加高质量。湖里区始终把提升督导员能力与素质作为推动垃圾分类的重要一环,除了定期组织培训外,还率先全市组织开展垃圾分类督导员考试,提升督导员能力与素质。

考评促提升

时刻与垃圾“较劲”,实现考评常态化全覆盖

每天,湖里区垃圾分类管理中心的考评员分成三组,深入街巷、小区、城中村、农贸市场等地随机抽查,通过翻、看、查、问的方式,对居民垃圾分类情况、督导员工作情况进行全方位记录、考评。同时,考评结果每天通报并限期整改反馈,真正实现以考评促整改、促提升。

“在这里,人人都是垃圾分类代言人,提升着湖里区垃圾分类的影响力。”考评员们不怕脏不怕臭,一次次俯身弯腰跟垃圾“较劲”,将一袋袋垃圾拆开检查。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真正检验垃圾转运流程的运载量,考评员常常直接在垃圾清洁楼附近“蹲守”,一蹲就是一天,将实际测量的垃圾量与理论数值进行对比。

机场、码头、大型商超、公共服务窗口、农贸市场,这些平时难以进入的区域该如何考评?考评员们联合区教育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建设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垃圾分类考评全覆盖、常态化、无死角。

更难能可贵的是,湖里区根据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程度,适时调整考评工作重心和考评方式,形成了较为科学、有针对性的考核体系。通过完善挂点对接、日常考评、错峰考评、抽查暗访等机制,该区实行问题发现、通报、整改的“全闭环管理”,切实以考评传导压力、推动落实、促进提升,并将垃圾分类工作作为重点检查内容,压实各小区物业投放管理责任人的职责。

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单位、个人,湖里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一方面持续健全常态化执法巡查制度,创新执法手段,推动垃圾分类依法强制实施;另一方面,成立专门执法队伍,积极拓展执法覆盖面,依法严厉打击混装、混运、乱倒等行为。

聚力补短板

推行垃圾箱房,城中村垃圾分类盲点变亮点

居民提着垃圾袋,把手伸到垃圾投放口前,它会自动感应“张开嘴”,“吞”下居民手中的垃圾袋;“肚子”里的垃圾桶装满了,还能通过升降轨道自动换上新的垃圾桶——这就是神奇的“垃圾箱房”。

房屋错落、道路狭窄,外来人口较多,殿前小东山社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行初期,小东山社里有几处较大的垃圾分类投放点,摆放着数个大型分类垃圾桶,但由于垃圾量较大,垃圾集中堆积的情况难以避免。一到夏天,厨余垃圾的气味就扩散开来。

如何破解难题?湖里区有关领导定期召开例会,组织有关负责人深入“村改居”一线考察问题根源、讨论解决方法。他们还大胆“走出去”,组织基层前往垃圾分类先进城市考察学习。于是,湖里区在对前期垃圾投放点位整合、优化的基础上,借鉴“上海经验”,对具备条件的居民小区、“村改居”社区再次进行点位升级改造,全市率先推广垃圾箱房建设,新的垃圾箱房集消杀、除臭、清洗、宣传等功能于一身,有效提升了投放点周边的环境质量。

小东山社的创新实践,是湖里区将目光投向重点、难点区域与环节,补齐垃圾分类工作短板的生动实践。更重要的是,湖里区持续优化“村改居”垃圾分类工作方式,引导房东参与、完善收运体系,不断缩小垃圾分类水平的“城乡差距”。后埔社区进行创新尝试,试行垃圾分类“房东责任制”,通过社区牵头,组织出租户中的房东、二房东等,对他们先期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引导他们变身新的“督导员”志愿者。

【数字】

100%

湖里区将持续优化提升投放点位,力争今年年底实现高层撤桶率100%,积极建设垃圾箱房;全面推行垃圾直运,建立直运线路80条以上,10月底实现小区垃圾100%直运,年内率先达到其他垃圾直运量占比70%。

396.52吨

今年以来,湖里区垃圾分类工作亮点纷呈,垃圾分类准确率逐步提升,全区厨余垃圾转运量从2019年1月的307吨/日增加至7月的396.52吨/日,占全市总量的50%;其他垃圾直运量近303.49吨/日,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效果明显。

关键词

名列前茅

湖里区垃圾分类情况在市级考评中成绩名列前茅:1-6月全市各区垃圾分类工作暗访得分排名中,湖里区5次位居榜首;岛内各街道垃圾分类工作暗访排名中,湖里区的街道今年连续6个月居于榜首,其中,江头街道4次位居第一,殿前街道2次。

先进典型

2017年11月,湖里欣悦园小区成为首次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观摩点;2018年6月,湖里区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国住建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上推广;同年11月,该区垃圾分类模式获得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颁发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案例”荣誉。

【经验分享】

考评再抓实

执法再发力

队伍再加强

湖里区将垃圾分类工作作为全区综合效能考评重要指标,落实挂点对接、日常考评、错峰考评、抽查暗访、例会点评等机制,实行问题发现、通报、整改的全闭环管理。

湖里区持续完善督导员考核管理办法,细化督导员职责,规范开展桶边督导、开袋检查、讲解劝导、入户宣传,促进居民源头分类到位、投放准确。同时,用好“数字湖里”公共管理集成平台和指挥中心,织密垃圾分类监督网络。

湖里区将全覆盖式开展垃圾分类督导员业务培训和考核,在全区志愿服务总队专设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以社区为单位组建10人以上的垃圾分类志愿者骨干队伍。

【展望】

深化志愿服务

提升工作水平

接下来,湖里区将深入排查整治重点区域,整合优化投放点位,深化“取件式”收运、转运倒逼、以奖代补、物业服务日常监督检查等机制,拓展直运线路,力促垃圾分类工作的整体提升。

此外,湖里区将在全区志愿服务总队专设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并在此基础上,以社区为单位组建10人以上的垃圾分类志愿者骨干队伍。这支队伍将为居民提供更加精细化、有针对性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让群众分得方便、分得准确,从源头开始落实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跑好垃圾分类“最初一公里”。(厦门日报记者叶舒扬郭筱淳 通讯员庄楚剑 图/湖里区垃分办提供(除署名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