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道德风尚推进“全民慈善”


21世纪是信息科技的大时代,网上捐款方兴未艾,然而据报道,骗捐事件亦层出不穷,若单靠政府部门监管相当吃力也

文/方文雄 (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政协委员)

祖国改革开放30余年,成功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成就有目共睹。社会富裕了,慈善公益也应同步增长。往往民众对慈善的理解常局限于扶贫济困、赈灾救难等,且寄望政府与富人去实现。而完美的慈善公益不只是“小圈子行动”,更应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事业,有道是:“全民公益、全民得益”,只有让慈善走向民间,才能达致改良社会的目标。

量力助人 多少无拘

行善基于善心,出于自愿,成语“随缘乐助”强调的就是慈善的主动性与多样化。惟当今每有灾难发生后,传媒与网民常以一众明星、富豪捐款排行榜,掀起无形的“逼捐潮”,名人们不敢怠慢纷纷表态,唯恐落后受到舆论口诛笔伐。此乃普罗大众对有钱人的道德期待,本无可非议,但却违背了行善之本意,因为慈善不是富豪的独角戏。慈善最可贵的是爱心,每个人都能量力而为行善助人,多少无拘共襄善举。古人教诲“勿以善小而不为”,如今我们更加不可忽略,这需要多加宣传教育,纠正行善观念。

善心不能强迫,只能多加鼓励,很多国家对捐献也予减免税项,以示赞许。香港的慈善事业发展较早,乐善好施蔚然成风,拥有一批热心公益、惠泽桑梓的爱国商人。香港家族拥有的慈善基金百余个,各社团成立之慈善基金则更多,经香港政府审核注册,所有慈善捐款均可扣税(最高额是企业盈利25%)。上述政策提高民众行善积极性,对各项善业的蓬勃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希望内地民政、财政、税务等部门共同研究,加以借鉴,以鼓励国民积极行善。

如今中国慈善事业缺少的不是钱,更需要珍贵的爱心。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老人在马路跌倒但无人敢伸出援手,本来敬老助老是传统美德,如今却因潜在风险而成了良心难题。有人建议慈善组织设立“搀扶老人风险基金”,就是以民间的力量,对社会道德进行修补,消弭人心的冷漠,不失为一个解决良方。

若说现代人缺乏爱心,亦非如此。最近,笔者的家乡东莞厚街镇发生一起感人事件:某贫困家庭爷孙两人在除夕意外重度烧伤,欠下医院治疗费,家人彷徨之际向微信“轻松筹”系统求助,市民迅速转发讯息并踊跃捐款,助其度过难关。类似善事在报章时有所闻,证明我们民间有爱、社会有情,需要多加鼓励扶持。

社会参与 全民行善

21世纪是信息科技的大时代,网上捐款方兴未艾,然而据报道,骗捐事件亦层出不穷,若单靠政府部门监管相当吃力也鞭长莫及,故此发展民间有信誉的慈善团体非常重要,让社会上有善心有理想的贤能志士进行专业管理与督导,有全民监管,相信更能阻遏歪风邪气,开启依法治“善”的时代;另一方面鼓励发展家族慈善基金会,传媒舆论予以宣传表彰,政策法律予以支持保护,除了为社会提供长久稳定的慈善资源,并能逐步影响和带动民间行善的风尚。在鼓励「先富人群」先善起来之后,进一步走向全民慈善的目标,有朝一日若能推动14亿人口都崇尚行善,相信社会正能量必将大大提升,有助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法治经济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